簡介
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如痴似醉地吮吸傳統陶藝的營養。潘玉書手法細膩、形神兼備的作品,劉傳古雅樸拙、粗獷豪放的代表作,都成了他臨摹、學習的對象,不少臨摹之作幾可亂真。
從藝經歷與獲獎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臨摹、創作的作品有潘玉書的《持杖羅漢》、劉佐朝的《李白》,到清代逸名藝人的《和合二仙》,都摹仿得維妙維肖。當中有一件霍勝早期創作的原作《講家史》: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向稚氣未消的小孫兒講述舊社會的血淚史,神態逼真、凝重,引人深思。
1959年,他創作的《牽牛花掛壁》獲得了廣東省工藝美術優秀作品獎;1960年,他創作的人物陶塑《鍾馗》、《班超》同時獲得了廣東省首屆矽酸鹽日用美術產品評比優秀作品獎。20世紀80年代初,他創作的《孔子》、《空城計》、《李冰》等人物陶塑,又分別在市工藝美術學會評比中,獲優秀獎和創作獎。 改革開放初,霍勝的創作進入了鼎盛時期。他精心創作的人物陶塑《三娘教子》,形神兼備地刻畫了“三娘”望子成龍的內心世界,寓意教育興邦的道理,受到人們好評,並被美國著名收藏家施麗姬博士珍藏。
1983年退休後繼續留廠創作,1993年告老還家後仍堅持進行陶藝探索和創作。
從藝50多年來,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古拙樸實、細膩傳神、內涵豐富的藝術風格。代表作還有《觀音》、《日月神》、《韋陀》等,至今仍暢銷不衰,其中有近10件作品分別榮獲省、市級獎勵。
霍勝晚年創作、經劉澤棉修復的一組《護法天神》,凝聚了陶塑老藝人和陶藝大師的心血。
《收租院》是集體臨摹創作
“文革”中,由劉傳、莊稼、劉澤棉、廖洪標、黃松堅、劉炳等大師和霍勝等老藝人合作的《收租院》、《誓把屯昌變昔陽》、《3211鑽井隊》等大型組塑,被石灣美術陶瓷廠有限公司視為無價之寶,除了展覽外,一直珍藏在公司的密庫,交由專人保管。
《收租院》是集體臨摹創作的陶塑作品之一。1966年,四川美院在北京故宮展出大型泥塑《收租院》,為了將這組作品以陶塑的形式保存下來,霍勝和劉傳、莊稼、廖洪標等大師到博物院精心臨摹,奮戰一個多月,將《收租院》以2∶1的比例全套臨摹下來,然後在現場製成石膏模,空運回廠製成全國首套大型陶塑作品,生動再現了《收租院》的故事。隨後,這套作品被選送全省展覽,引起轟動。
藝術生活,集體創作
“文革”期間,為表現“農業學大寨”運動,霍勝和大師們深入到海南屯昌縣生活了近一個月,集體創作了反映屯昌人民戰天鬥地、改造山區的大型陶塑作品《誓把屯昌變昔陽》;為表現“工業學大慶”運動,他還和大師們根據石油工人的先進事跡認真構思、反覆提煉,集體創作了表現石油工人英勇獻身、撲滅石油井噴大火的作品《3211鑽井隊》。儘管這些作品帶有濃厚的“文革”色彩,但它突破了石灣陶藝的傳統手法,開創了陶塑藝人集體創作的歷史,促進了現實題材創作的發展。霍勝的作品樸實而細膩,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告老還家,堅持陶藝探索
告老還家後,他仍堅持陶藝探索,在劉澤棉大師幫助下,他創作了《護法天神》。
20世紀60年代初,霍勝利用佛山祖廟維修的機會,爬上屋頂臨摹石灣“瓦脊公仔”。他被這些生動傳神的人物組雕吸引了,決心要將這些成套的、只能在屋下往上觀賞的陶塑人物故事,變成單個的圓雕藝術品,成為人們案頭的觀賞品。隨後,他借鑑傳統“瓦脊公仔”貼塑技法,創作了《日月神》、《韋陀》等人物陶塑。這些作品不僅人物的衣飾、頭飾和胸飾都以模印浮雕貼上,層次豐富,立體感強,而且面部五官和神態的刻畫細膩傳神,克服了傳統“瓦脊公仔”粗獷的缺點,深受海內外收藏家喜愛,並在1980年市陶瓷公司評比中榮獲甲等獎和乙等獎。
為了把自己積累的創作經驗留給後人,20世紀90年代,霍勝退休後以“瓦脊公仔”的塑造手法,在家裡精心創作了一組大袍大甲的“護法天神”。作品既借鑑了“瓦脊公仔”的塑造手法,又糅合了作者細膩傳神、內涵豐富的藝術風格,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護法天神”頂天立地、剛直不阿的神態。但是,由於沒有窯爐,這組尚未燒制的作品一放就是十年,以致人物身上的部分衣飾、頭飾脫落損壞了。
正當霍勝心急如焚的時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澤棉主動請纓,叫霍勝的家人將這組已經支離破碎的陶塑作品拿到自己的工作室,逐一修復上釉。幾個月後,凝聚了劉澤棉和霍勝心血的8個“護法天神”終於出爐
了。
霍勝聽到這個訊息,激動地說:“難得啊,劉大師的作品價值不菲,花費那么多精力為我修復作品,體現了一個大師的高尚品格!”
評價
談及此事,劉澤棉大師情真意切地說:“霍勝是我們的老前輩,沒有前輩的奮鬥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過去,我和霍勝曾經共事,共同完成了不少集體創作的作品。他一生勤奮,為繼承傳統陶藝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要重視老一輩的勞動成果。”
心愿
霍勝真誠地說:“自己老了,不能再搞創作了。希望尚在創作崗位的陶藝家多帶徒弟,讓石灣陶藝代代相傳,繼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