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排斥效應

電解質排斥效應,主要成分是血脂和蛋白質。

血漿中固體物質部分(血脂和蛋白質)約占總體的7%,而水相只占93%,電解質都在水相中存在,因固體物質改變,引起水相改變,使電解質結果不真實的情況叫電解質排斥效應。
臨床檢測時,正常情況下如將血漿看做100份,水相只占93份,電解質只是溶解在93份的水相當中,實際情況是我們測定了93份水相當中的電解質,而計算的卻是100份血漿中電解質的濃度,無形中進行了稀釋。因此,測定結果與真實值相比偏低。在病理狀態下,如在MM,血漿總蛋白等固體組份比例增加時,此種影響將會更加明顯,有可能病人電解質濃度正常但檢測結果卻是低值。因此,一般建議使用直接離子選擇電極法,只計算93份水相中的電解質濃度。結果較真實,可免除電解質排斥效應。可我們實際中多數是用的間接離子選擇電極。間接法比直接法有哪些優勢呢?實際工作中間接離子選擇電極法確是廣泛採用的檢測方法。
根據離子選擇電極法測定離子濃度依據電動電勢變化的原理,其測定濃度應當是溶液中離子的“活度”,暫且稱為“活度濃度”而非真實濃度。但活度濃度與真實濃度間有定量關係。
間接離子選擇電極法檢測時需用高離子強度的稀釋液稀釋樣本,稀釋後離子的活度濃度接近於真實濃度,這與離子測定的參考方法火焰分光光度法稀釋樣本所得結果相等。(二者有相同的電解質排斥效應)。
因此間接離子選擇電極法優勢在於與參考方法結果高度一致。而缺點正如第一次分析所說,其未考慮水相在真實體液中的比例,也就是所說的電解質排斥效應,致結果偏低。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影響將更為嚴重,誤導臨床。
同樣,直接離子選擇電極法由於測定時不稀釋樣本,血清樣本直接接觸電極表面而進行測定,因其活度濃度直接與水相中濃度相關,這考慮到了水相在血漿中的比例,也就是考慮到了電解質排斥效應。結果真實可靠。(此其優點)如要使其結果與火焰光度法有較好的對應,其所得結果要乘以水相的平均份數0.93。
但由於現代測定的微量化,樣本用量很小的情況下,為使樣本能夠完全覆蓋電極表面,勢必離子選擇電極要做的很小。這對當前的工藝及技術水平來說有些因難。因此其臨床套用受到限制,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以後假如技術過關,直接離子選擇電極法還應當是首選的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