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動說
電影本體來自似動現象(apparent movement,即人們把客觀上靜止的物體看成是運動的,或者把客觀上不連續的位移看成是連續運動的現象。20世紀初,德國心理學家M.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用實驗方法研究了似動現象。他相繼呈現一條垂直(a)和一條水平(b)的發亮線段(見圖似動現象實驗示意),改變兩條線段呈現的時距,並測量對它們的知覺經驗。結果發現,當兩條線段的距離短於30毫秒時,人們看到a、b同時出現;當時距長於200毫秒時,人們看到a、b先後出現;當時距約為60毫秒時,人們看到線段從a向b運動。韋特海默解釋說,當視網膜受到兩條線段的刺激後,會引起皮層相應區域的興奮。在適當的時空條件下,這兩個興奮迴路之間發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運動的印象。
似動主要依賴於刺激物的強度、時間間隔和空間距離。這些物理參數的相互關係可以用科爾特定律來表示:
當刺激間的時距不變時,產生最佳運動的刺激強度和空間距離成正比;
當空間距離恆定時,刺激物的強度與時距成反比;
當強度不變時,時距與空間距離成正比。有人認為,對似動具有重大意義的不是刺激的時距,而是刺激的持續時間。如a、b兩個刺激,a呈現100毫秒或更長一些,那么在a、b之間根本沒有時距時,也能知覺到最好的運動。
人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物體運動,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區別的靜止畫面產生的,這種運動叫動景運動。
1833年J.A.F.普拉托(J. A. F. Plateau)設計和製造了第一個動景器。在一個圓盤分成的各個扇形平面上,依次畫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聯繫著的舞姿,當圓盤鏇轉時,人們即可看到連續運動的舞蹈動作。後來的電影攝影技術和電影放映機,就是根據動景運動發生的原理提出和製作的。在黑暗中,如果注視一個細小的光點,人們會看到它來回飄動,這叫自主運動;在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只覺得月亮在“靜止”的雲朵後徐徐移動。這種運動是由實際飄動的雲朵誘發產生的,因而叫誘發運動;在注視傾瀉而下的瀑布以後,如果將目光轉向周圍的田野,人們會覺得田野上的景物都在向上飛升,這叫運動後效。在所有這些場合,看到的運動都不是物體的真正位移,所以也是似動現象。
近20年來,心理學家們對似動與真正運動的關係、似動的機制、似動中圖形因素與運動因素的相互關係、似動的深度效應等等,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對揭示人們怎樣從周圍環境中拾取運動的信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相關詞條
-
影像本體論
安德烈·巴贊發表於1945年的《攝影影像的本體論》一文借用這一哲學術語,提出關於電影本性的核心命題:影像與客觀現實中的被攝物同一。影像本體論認為,“一切...
影像本體論 -
戲劇本體論
《戲劇本體論》,是譚霈生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
電影理論
電影理論 (FILM THEORY) ,是電影學的一個分支,研究電影創作的本質、基本原理及一般和局部規律。它對電影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題材內容、表達形...
簡要介紹 主要分類 發展過程 理論階段 發展標誌 -
巴贊[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
安德烈·巴贊是法國戰後現代電影理論的一代宗師。1945年,他發表了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文章《攝影影象的本體論(Qu'est-ce que le ...
生平介紹 藝術理念 電影理論 人物解讀 影人評價 -
《電影是什麼?》
《電影是什麼?》作者: dation derstan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媒體評論 -
理論電影
編輯本段新時期中國電影理論“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重新開始了電影理論的建設。 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新...
基本內容 中國電影理論的特點 編輯本段早期中國電影理論 編輯本段中國電影理論的演變 -
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
出版社: 叢書名: 正文語種: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
電影的聲音
電影的聲音是電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使電影從純視覺的媒介變為視聽結合的媒介,使得過去在無聲電影中是通過視覺因素表現出來的相對時空結構,變為通過視覺和聽覺...
內容 配圖 所屬分類 -
電影美學思想
電影美學思想是美學中關於電影藝術審美特徵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手法諸問題的研究門類。電影是產生於19世紀末的現代藝術。它憑藉新的科學技術的物質媒介所具有的紀錄...
電影美學思想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