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198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雷州市北部灣海面劃設白蝶貝自然保護區,管轄面積47333公頃,位於國家一級漁港企水港至省一級漁港烏石港之間。2000年,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要保護對象白蝶貝亦稱大珠母貝,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保護區內水生動物資源豐富,有7門18綱57目209科599種。此外還保護本區內的黑蝶貝、馬氏珠母貝、企鵝珍珠貝、華貴櫛孔扇貝、江珧、蚶類、長竹蟶、棒錐螺等生物多樣性資源。2007年該保護區已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珠母貝,又稱白蝶貝,也是南海特有的珍珠貝種,是世界稀有的最大最優質的珍珠貝。它被列入《我國現階段不對國外交換的水產種質資源名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提供這類物種,包括成體、幼苗和卵等。
地理位置
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位於雷州半島西側,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1´~109°48´,北緯20°32´~20°44´,面積為46864.67公頃。
自然環境
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海水終年溫暖不凍。
年均溫在23℃以上,最冷月均溫超過15℃,極端最低溫一般大於4℃,全年無霜。0℃左右低溫僅見於個別年份。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由東向西漸減。
降水集中夏、秋兩季,多暴雨。12月~翌年3月的降水量不及年總量的10%,且年變率大。一般10年有6年春旱。海陸風明顯,主導風向為偏東風,年均風速3.5~4米/秒。夏秋間多颱風暴雨。
歷史沿革
1983年 廣東省最早設立的海洋與漁業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 成立了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2006年 設立雷州珍稀水生動物省級自然保護區,並申報國家級保護區;
2007年審核並通過為雷州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級自然保護區;
資源豐富
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陸沿海保護最完好、生態類型最為豐富的熱帶典型生態系統之一。是中國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少的近岸典型,其核心區至今基本處於原始狀態。保護區已記錄的559種大型水生動物種類中,有儒艮和中華白海豚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珠母貝、白氏文昌魚、綠海龜等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共有30種水生動物受到國家法律或國際公約保護,還有列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的極危、瀕危、易危物種名錄40種,是中國最為重要的熱帶近海珍稀水生動物的避難所。
中華白海豚是世界範圍內最為瀕危的一類海洋生物,也是中國海洋鯨豚中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海上國寶”。
雷州灣海域水質良好,水生物豐富,成為對水質特別敏感的中華白海豚活動、棲息的場所,近年來每每出現大群中華白海豚在該海域游弋。是目前國內第五處中華白海豚最健康種群區。雷州灣海域離岸約300米處,成群的中華白海豚浮游海面,白色成年豚和紫色幼豚結伴遊弋,時而緊貼水面暢遊,時而躍出騰空打擺,煞是壯觀可愛。
保護對象
中華白海豚(Sousachinensis)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海洋鯨豚,被譽為“海上國寶”,是一種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珍稀哺乳動物,在軍事、醫療、仿生、物種進化和旅遊觀賞諸方面均有很高價值。形態特徵:中華白海豚體長為220—250厘米,體重為250—235千克。身體渾圓,呈現優美的流線型體態。眼睛烏黑髮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32一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鰭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白蝶貝白蝶貝:被譽為“珍稀瑰寶”的大型珍珠貝類。
白蝶貝又稱大珠母貝,也有叫白蝶珍珠貝的。它屬熱帶、亞熱帶海洋的雙殼貝類,是中國南海特有的珍珠貝種。白蝶貝的形狀像碟子,其個體很大,一般體長25厘米~28厘米左右,體重為3公斤~4公斤。最大者體長達到32厘米以上,體重達5公斤,比普通同族馬氏珠母貝大25倍至30倍,所以它是珍珠貝類中最大的一種,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優質的珍珠貝。而白蝶貝在中國南海尤其海南島沿海資源較豐富。據資料介紹,白碟貝的蘊藏量約占海南各類珍珠貝總量的90%左右。
白蝶貝的經濟價值很高,可謂全身是寶。其身圓而豐滿,肉質(閉殼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堪稱為宴席佳品。它的貝殼色、形獨特,珍珠層厚而有美麗光澤,是名貴的工藝原料,利用它可雕刻各種精細的觀賞工藝品。而其貝殼更是醫藥原料,所以在國際市場上銷路廣泛。更可貴是,用白蝶貝養殖出來的珍珠,不僅顆粒大,色澤好,價格高,既是貴重的裝飾品,又是名貴藥材,而且在國際珍珠市場上也是熱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