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保護區位於廣東省雷州市境內,四至範圍為E109°30′N20°44′、E109°44′N20°44′、E109°39′N20°32′、E109°48′N20°32′連線海域,總面積46864.67公頃,其中核心區18527公頃,緩衝區13664公頃,實驗區14673.67公頃。該保護區始建於1983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粵府函[1983]63號),建立“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白蝶貝(即大珠母貝);2008年,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國辦發[2008]5號),升格為“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及其棲息地,包括儒艮、中華白海豚、大珠母貝、白氏文昌魚、綠海龜、棱皮龜、玳瑁、寬吻海豚、熱帶點斑原海豚、江豚、斑海豹、布氏鯨、灰海豚等國家Ⅰ級、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以及珊瑚礁、海藻場、紅樹林等重要生態系統。

基本信息

簡介

雷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大陸沿海保護最完好、生態類型最為豐富的熱帶典型生態系統之一。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宣傳冊雷州珍稀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宣傳冊
是中國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少的近岸典型,其核心區至今基本處於原始狀態。現該保護區已批准為國家級保護區。

歷史沿革

198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雷州市北部灣海面劃設白蝶貝自然保護區,管轄面積47333公頃,位於國家一級漁港企水港至省一級漁港烏石港之間。2000年,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為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直屬副處級事業單位,配備專職人員。在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領導與關懷下,於2002年初完成其管理處機構、人員的設定工作,並於2003年1月11日正式掛牌。宗旨及業務範圍:保護白蝶貝,維護生態平衡,按照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組織開展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保護對象:主要保護對象白蝶貝亦稱大珠母貝(PinctadamaximaJameson),屬珍珠貝科,英文名為Pearloyster,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現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此外還保護本區內的黑蝶貝、馬氏珠母貝、企鵝珍珠貝、華貴櫛孔扇貝等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區管理處成立以來,把“管護為主、加強科研、適度開發、持續發展”作為保護工作的指導方針,努力把保護區發展建設為一個集管理、保護、宣傳、研究、開發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資源(以白蝶貝為主的海洋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公益性事業基地。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08〕5號文批准廣東省建立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動物類

保護區已記錄的559種大型水生動物種類中,有儒艮和中華白海豚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珠母貝、白氏文昌魚、綠海龜等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共有30種水生動物受到國家法律或國際公約保護,還有列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的極危、瀕危、易危物種名錄40種,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熱帶近海珍稀水生動物的避難所。
中華白海豚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最為瀕危的一類海洋生物,也是我國海洋鯨豚中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海上國寶”。雷州灣海域水質良好,水生物豐富,成為對水質特別敏感的中華白海豚活動、棲息的場所,近年來每每出現大群中華白海豚在該海域游弋。是目前國內第五處中華白海豚最健康種群區。大珠母貝,又稱白蝶貝也是南海特有的珍珠貝種,是世界稀有的最大最優質的珍珠貝。它被列入《我國現階段不對國外交換的水產種質資源名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提供這類物種,包括成體、幼苗和卵等。198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雷州市北部灣海面劃設白蝶貝自然保護區,管轄面積47333公頃,位於國家一級漁港企水港至省一級漁港烏石港之間。2000年,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要保護對象白蝶貝亦稱大珠母貝,現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此外還保護本區內的黑蝶貝、馬氏珠母貝、企鵝珍珠貝、華貴櫛孔扇貝、江珧、蚶類、長竹蟶、棒錐螺等生物多樣性資源。

地理位置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雷州半島西側,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1′—109°48′,北緯20°32′30"—20°44′,面積為46864.67公頃。

生物資源

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珍稀水生動物多樣。到目前為止,調查記錄的各種動物共7門、18綱、57目、209科、599種,其中脊索動物門5綱、25目、94科、257種,腔腸動物門的石珊瑚目18種。擁有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1種,其中包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儒艮、中華白海豚等2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大珠母貝、白氏文昌魚、綠海龜、棱皮龜、玳瑁、斑海豹、熱帶點斑原海豚、寬吻海豚、江豚等9種。在區內記錄的物種中,有6種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Ⅰ,20種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Ⅱ;有近40種被列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和IUCN紅皮書中的極危、瀕危、易危物種名錄。
保護區生態系統和生物群落類型豐富多樣。在保護區的潮下帶以玄武岩等為基底的海區,分布有多種相應的、具有比較典型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海藻床生態系統和白蝶貝生物群落等;在以泥沙為主要被覆的軟底質海區,則有長竹蟶生物群落和其它軟底質生物群落;在保護區的潮間帶生態系統中,具有礁石相潮間帶生物群落和泥沙相潮間帶生物群落等。該保護區的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主要包括各種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各種珊瑚、各種典型海洋生物種質資源及各種海洋生態系統和群落等。

管理概況

為搞好科學研究,近幾年來,該保護區加強與廣東海洋大學、中大、華師、南海研究所等多個院校合作,對保護區內白蝶貝的育苗增殖放流、長竹蟶的育苗等多種珍稀動物進行科學研究,並實施保護區資源調查項目。目前,華南師範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正準備在該保護區設立科研科普教育實習基地。

其他相關

中國1973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畫,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設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委員會於1993年建立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CBRN),致力於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的能力建設、科學研究、信息交流、公共教育等。每個生物圈保護區都要力圖實現保護功能、開發功能、後勤功能等三個方面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基本功能。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是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推動建立起來的,致力於生物圈保護區的能力建設、科學研究、信息交流公共教育。保護區加入此類組織,有利於增進與國內外自然保護區的交流與合作,擴大影響力。
全球生物圈保護區是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框架,並通過國際認定的一些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圈保護區由各國政府提名,必須滿足最起碼的標準和基本條件,然後才可能得到批准並納入世界網路。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保護區躋身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

日前,經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批准,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正式接納為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這是繼惠東海龜、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兩個國家級保護區之後,系統第三個保護區加入該組織。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雷州半島西側,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1´—109°48´,北緯20°32´30"—20°44´,面積為46864.67公頃。其始建於1983年,是廣東省最早設立的海洋與漁業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003年為加強保護區的管理,成立了雷州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200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級保護區。
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珍稀水生動物多樣。到目前為止,調查記錄的各種動物共7門、18綱、57目、209科、599種,其中脊索動物門5綱、25目、94科、257種,腔腸動物門的石珊瑚目18種。擁有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1種,其中包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儒艮、中華白海豚等2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大珠母貝、白氏文昌魚、綠海龜、棱皮龜、玳瑁、斑海豹、熱帶點斑原海豚、寬吻海豚、江豚等9種。在區內記錄的物種中,有6種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Ⅰ,20種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Ⅱ;有近40種被列入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和IUCN紅皮書中的極危、瀕危、易危物種名錄。
保護區生態系統和生物群落類型豐富多樣。在保護區的潮下帶以玄武岩等為基底的海區,分布有多種相應的、具有比較典型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海藻床生態系統和白蝶貝生物群落等;在以泥沙為主要被覆的軟底質海區,則有長竹蟶生物群落和其它軟底質生物群落;在保護區的潮間帶生態系統中,具有礁石相潮間帶生物群落和泥沙相潮間帶生物群落等。該保護區的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主要包括各種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各種珊瑚、各種典型海洋生物種質資源及各種海洋生態系統和群落等。
為搞好科學研究,近幾年來,該保護區加強與廣東海洋大學、中大、華師、南海研究所等多個院校合作,對保護區內白蝶貝的育苗增殖放流、長竹蟶的育苗等多種珍稀動物進行科學研究,並實施保護區資源調查項目。目前,華南師範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正準備在該保護區設立科研科普教育實習基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