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家Laura Gilbert 的新作,他的作品就是零元大鈔,還限量發行了10,000張,這裡每一張都是留有簽名的,10月24號他還會帶著這項作品來到曼哈頓島(美國紐約一區)參加 The Grady Alexis Gallery畫展,到時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前來目睹的
美元政策由來
將強勢美元作為“國策”是從柯林頓政府開始的。柯林頓政府對強勢美元的選擇經歷了一個過程。柯林頓上台伊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雙赤字——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以及經濟疲弱。現在看來,雖然當時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不足一提,但卻創造了當時的歷史記錄。另外,美國剛經歷了1990—1991年的經濟衰退,柯林頓上任後的第一季度GDP下降0.1%,因此,如何鞏固尚顯得脆弱的回升勢頭,是擺在新政府面前的另一個挑戰。在削減貿易赤字方面,柯林頓雖然任命了以倡導積極貿易政策出名的勞拉·泰森為經濟諮詢委員會主席,但事實上,在當時的環境下,貿易政策並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一方面,美國正在與加拿大、墨西哥進行談判,準備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另一方面,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正陷入僵局,美國的倒退將使這輪原來雄心勃勃的談判無果而終。因此,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強競爭力,促進出口似乎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在美國歷史上,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曾通過美元貶值來解決他面臨的巨觀經濟難題。作為一個民主黨人,柯林頓也傾向於採取美元貶值來解決外部失衡。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在柯林頓執政的頭兩年里,作為美元匯率走向的指標——美元兌日元從125大幅下降到80左右,即使與70、80年代的波動(美國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鈎導致美元貶值,“廣場飯店宣言”導致美元貶值)相比,其幅度也不算小。
在削減財政赤字上,美國國會顯出了少有的團結。由於兩黨在參議院平分秋色,柯林頓的許多動議未獲通過,唯一得到支持的就是《柯林頓—米歇爾—弗利削減赤字法案》。但是,面對疲弱的經濟,減少政府支出而沒有其它增加需求的措施會使剛有復甦苗頭的經濟夭折。
在這種情況下,柯林頓政府制定了通過刺激私人投資帶動經濟成長的戰略。為了刺激私人投資,就必須使美聯儲降低利率,而這要以通貨膨脹下降為前提。為此,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兩個措施,一是背棄了競選時許下減稅、增加基礎設施支出和教育支出的諾言,而採取了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從而為寬鬆的貨幣政策留下餘地。另一個措施就是強勢美元政策。一方面,由於J曲線效應,美元貶值不會立即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而是會導致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增大通貨膨脹的壓力。另一方面,根據利率平價條件,只有美國維持高於其它國家的利率,美元才會貶值。因此,弱勢美元不利於促使美聯儲降低利率。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柯林頓政府最終轉向強勢美元政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由於經濟的“服務化”,即服務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日漸增加,美國製造業的影響力已遠不如從前,出身華爾街的魯賓出任財長後,它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另一個原因則是在柯林頓執政期間,財政部地位顯赫,它極力倡導強勢美元政策。早在1993年末,財政部就和商務部在美元走向問題上爭得不可開交,當時在財政部任職的薩默斯與貿易代表凱特、商務部長布朗屢次就匯率發生過激烈的爭執。在 1994年夏天舉行的一次會議上,當時的副財長阿特曼將這場爭議稱為“強勢美元政策”之爭,強勢美元政策因此得名。(參見 Delong et al.2001)
1995年初魯賓接任財長後,對強勢美元的支持公開化。在同年4月25日舉行的G7財長會議上,魯賓打破了不討論匯率等敏感問題的常規,宣稱扭轉美元兌日元的頹勢更為可取。隨後,美日在德國和G7其它成員國的合作下,聯手干預外匯市場,拉抬美元,這標誌著強勢美元政策的地位最終得以確定。到 1996年11月,美元/日元達到了120附近,是42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薩默斯接任財長一職後繼續奉行強勢美元政策。
強勢美元政策的未來
在考慮採取或改變某種匯率政策時,政府需要考慮新政策的利弊,以及當時的世界經濟狀況。從這兩方面來看,我們認為目前美國不會放棄強勢美元政策。
(一)美國從強勢美元政策中獲益匪淺。比較而言,日本主張弱勢貨幣,而歐洲央行一度對歐元貶值不滿,在2000年9月數度入市干預,在未取得預期效果後改弦易轍,擺出一副對歐元不聞不問的架勢。那么,美國為什麼對強勢美元戀戀不捨,究竟從中得到了什麼好處呢?
美國是一個儲蓄率非常低的國家,因此,僅靠本國的儲蓄根本無法滿足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資金。外國人大量持有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就使美國的資本市場實力雄厚(thick),流動性更強,美國企業和政府可以很容易籌集到資金。發達的資本市場對於美國實現其政治、經濟目標十分有益。例如80年代,美國政府為了與前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大量增加國防開支,發達的資本市場使美國政府十分容易借到錢。美國90年代持續十年的經濟無間斷增長,也與發達的資本市場密不可分。企業很容易籌集到發展所需的資本,非常有利於技術革新和提高生產力。
強勢貨幣的另一個益處是,發行國可以獲得鑄幣稅。據統計,在全球流通的美元中,約70%在美國之外的國家,數量高達 4000億美元,即使按目前的利率來計算(美國貼現率目前為1.5%,是四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也相當於每年為美國節省600億美元的利息。
這些都是強勢貨幣的長期利益。除了這些長期利益,在經濟疲弱不振的情況下,美國本屆政府會像柯林頓政府一樣需要強勢美元政策。到目前為止,美國經濟唯一的支撐力就是消費,總需求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本支出十分疲弱,非住宅投資已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因此,自2001年初以來美聯儲已經11次降低利率來刺激投資,再加上布希政府的減稅計畫,通貨膨脹的壓力已經十分巨大。為了恢復私人投資,美聯儲有必要將寬鬆的貨幣政策維持較長的時間,美元貶值可能會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使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受到牽制。
在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美國股市大幅縮水。2001年以來,在納斯達克首次發行的股票(IPO)屈指可數,資本流出美國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放棄強勢美元政策會加劇資本流出美國,也不利於企業籌資和經濟復甦。
正是因為有上述的巨大利益,雖然強勢美元也給美國和其它國家製造了一些麻煩,如美國的貿易赤字達到了天文數字,但美國政府不會輕易放棄強勢美元政策,正如林賽所說的那樣,強勢美元政策給美國帶來的收益“遠遠大於”成本。
五十年前,美國的GNP占全球的一半,美元的國際地位是無可爭議的,相應地,美元強勢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然而時過境遷,隨著日本和歐洲的興起,美國不再是唯一的超級經濟大國,美元的強勢地位要靠政府去“爭取”。為了獲取強勢貨幣所帶來的利益,政府就得維持人們對美元的信心。里根在位時,曾聯合當時的五國集團(G5)通過“廣場飯店宣言”,促使美元貶值,這極大地損傷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如果政府在面臨經濟難題時就嫁禍他人,這對美元和美元資產持有者的信心是一個極大的打擊,而信心一旦被破壞很難恢復。從長期來看,貶值所造成的損害遠遠超過它所獲得的短期利益。
(二)世界經濟條件沒有給美元貶值留下太多餘地。第一,如果美元弱勢,一時難以找到可替代的貨幣。因為匯率是相對比價,有點類似“零和博弈”(zero - sum game),美元變弱,必然有某種貨幣呈強勢。不可否認,目前美國經濟非常糟糕,但世界經濟的其它兩極——日本和歐盟也處境艱難,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增長前景來看,還不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火車頭”。從增長狀況來看,如表1所示,IMF和OECD均預測今明兩年歐洲的增長會好於美國,但從長遠前景來看,它們仍然看好美國, OECD預測2003年美國會增長3.8%,高於歐洲2.9%的增長率,因此,美元維持強勢具有基本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