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王墓

1雙王墓 即金代平陰人王去非、王去執二兄弟墓,在山東平陰縣城南13公里的玫瑰鎮趙台村南。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破壞嚴重,改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兄弟墓,當地稱之“雙王墓”。曾有金代翰林党懷英撰寫的墓表碑,墓前另有石人,石虎等。2雙王墓 位於山東鄒城市西南,距城區30公里的郭里鎮獨山村西北1.53公里處。據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鄒縣誌》記載“雙王墓,在城西南五十里,在黃山以北。有古墓二冢,周圍大二畝,高二丈。世稱為雙王孤堆,或曰伏羲帝後之墓。”二墓呈西北、東南斜向分列。1974年2月至6月,鄒城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對1號墓進行發掘清理,確認為一座西晉大型磚室墓。墓室出土文物達60個品種、170餘件。有青瓷器、釉陶器;陶皿器有鎮墓獸、軺車、內侍俑和灶、井、臼、廁所模型等。尤其珍貴的是一根刻度精確的西晉骨尺、一盤圍棋子、一件青瓷辟邪水注和一件青瓷虎子。 在該墓前室右側,有一墓碑,又叫墓誌,上篆書“晉故”2字,志文共55字:“侍中、使持節、安北大將軍、鄰護烏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諸軍事、關內侯高平劉公之銘表,公諱寶,字道真等”。由此墓誌得知,它是西晉劉寶之墓。

名詞解釋

王去非墓,在山東平陰縣城南13公里的玫瑰鎮趙台村南。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破壞嚴重,改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王去非,金代平陰人,字廣道,應試不得志,在家耕讀,立館教授。因賢德稱之處士,卒後諡號醇德先生。其弟王去執,字明道,翰林。精醫學,稱榆山先生。與元代翰林、侍講學士李之紹被譽為平陰三賢。元至正元年,在其故里南石硤建有三賢祠。三者卒後葬於同地。王氏兄弟墓,當地稱之“雙王墓”。曾有金代翰林党懷英撰寫的墓表碑,墓前另有石人,石虎等。石刻全毀於“文化大革命”墓表封土被平,墓室尚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