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1949年前,村區流傳著火籠當棉襖,火篾當燈照,辣油當油炒的民謠。村民多數辛勞一年,不足半年口糧,全村僅3間瓦房,其餘為泥寮或草房。且都居住在離今村區2里多的山坳里。50年代初土地改革時,全村有31戶,113人。其中,畲族26戶,95人。村民分到耕地210畝,山林1450畝。
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黨支部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多種經營,發展村民經濟。利用荒山造林500畝,種植茶葉30畝、板栗20畝、柑桔150畝。戶均養豬3頭、養牛0.8頭。1992年有耕地212畝,山林1950畝,糧食總產量106噸。經濟總收入29.54萬元。其中農業5.54萬元、林業3萬元、畜牧業3萬元、經濟作物3萬元、香菇5.5萬元、運輸業2萬元、加工業1.5萬元、商業1萬元、其他5萬元。人均收入1008元,比1983年增長10倍。人均口糧從2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
經濟的發展帶來村民生活的改善。原來閉塞的村區,現大多數村民已擁有彩電、電冰櫃、洗衣機,收音機,電風扇,並有電飯鍋、電炒鍋等電器用具。全村先後建有樓房44幢,建築面積7560平方米,人均住房25平方米。
村莊建設
土地改革後,雙後降村民鑒於分到的耕地都在山下的田洋,為有利生產,遂在政府的扶持下,開始搬遷到山下建立新村。到1992年,先搬下村的畲族幫助雙港7戶漢族貧困戶搬下山,居住在後洋圩村下300米左右的湖橋新村。一時在當地傳為畲漢民族互相幫助的美談。畲民山歌唱道:畲漢互助團結好,山哈如今落平洋。雙後降村,是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漢居民團結互助的模範村。
從1957年冬與張村合辦5千瓦小型水電站開始,雙後降畲民歷經曲折,四次辦電,1982年春裝上加工線,1983年併入大網供電,木桿改水泥桿,投入資金2000元,投入勞力800工。1986年8月做標準線投工150個,投入資金3000元。1989年搞電氣化試點村,低壓改高壓,投入資金6000元,投入勞力800工,建立配電房、配電屏,達到國家標準線要求。就為一個電,全村先後投工2.63萬個,耗資2.60萬元。現在終於實現電氣化,有了電力,村民開辦了電焊、氣焊、烘乾機、裝袋機、碾米機、磨粉、磨豆腐、制年糕、鋸板、車木、車輛修理等各項事業。成為景寧畲族自治縣第一批實現電氣化的畲民村。
1979年10月投入資金4000元,投工4500個,建成長600米,寬4米的機耕路,直通人民公社駐地,與公路銜接。1990年8月22日,特大洪水衝破了既是水壩,又兼機耕路的路面6處。是年9月動工修建,投入勞力3000個,投入資金3000元,於1991年5月完成土石方1100立方米。機耕路的修建,為擺脫村區封閉格局打開一條通道。1985年投工1200個,投資3000元,改造村內巷弄,鋪1600平方米水泥路面,使村容變樣。
1983年春,為解決村民飲水困難,投入資金800元,投入勞力811個,國家補助1900元,建造小型蓄水池2個,蓄水20立方米,第一批解決23戶,150人飲上自來水;1985年冬,投工120個,投入資金1000元,國家補助200元,增建蓄水池2個,蓄水18立方米,第二批解決16戶,85人飲用水;1990年8月,投工200個,投入資金800元,再建蓄水池2個,蓄水14立方米,全村都用上自來水。過去,畲民常在屋裡圈養牲畜。為改變生活環境,1984年11月,全村動手,把全部設在屋內的廁所、豬圈、牛圈移到屋外,投入勞力9000個,投入資金1.60萬元,於1985年2月完工。為節約柴禾,保護生態環境,村黨支部決定實行改舊灶為省柴灶,1985年10月起,投入資金3800元,分三批完成改灶,一年節柴17萬公斤。
村莊狀況
1983年3月動工,投工200個,投入資金400元,建成村級幼稚園,現有幼兒教師1人,兒童18人,得到省、地區婦聯的表彰。同時抓廣播電視建設,70年代安裝的廣播,因時間較長,不符合標準,於1991年投工200個,投入資金570元,經縣驗收完成廣播達標標準,全村有電視戶占85.7%。1983~1992年,雙後降村連續10年被評為縣級文明村。1986、1988年被評為省級衛生村,1992年被縣評為黨建示範村。村黨支部書記雷茂龍於1991年4月,被評為景寧畲族自治縣畲鄉建設十大標兵,同年6月被中共浙江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2年7月被麗水地委評為全地區100名農村優秀黨支部書記之一。全國人大領導李學智、曾濤,國家民委領導趙延年、陳欣,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領導等先後到村考察,指導工作。
當地名人
藍陳啟
女,畲族,1938年正月初一出生在海拔1519米的邑鎮之山--敕木山的北坡,現住景寧畲族自治縣鶴溪鎮雙後降村。
1991年在全縣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文藝會演中,她演出的《大生產》榮獲演出三等獎。
《浙江日報》、《浙江老年報》、《麗水日報》、《畲鄉報》及省、市、縣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報導了她的事跡。《浙江老齡》、《甌江警聲》等刊物還以藍陳啟照片作為封面人物予以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