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雅克·拉康是家中長子,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弟弟馬克後來成為神父。早年,拉康曾求學於耶穌教會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學古典班,在那裡熟習了希臘文、拉丁文和數學。15 歲時,他開始用古典手法寫詩,並向雜誌投稿,17 歲時,拉康結識了喬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現代文學大師。與此同時,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時候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斯賓諾莎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目睹了人與人之間殘忍的殺戮,因此而對上帝產生懷疑,未滿 20 歲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1919 年秋,拉康進入巴黎大學醫學院學習精神分析學,在 7 年的醫科學習的同時,他也學習文學和哲學。
1927 年,拉康成為聖安娜醫院精神病所的住院醫生,1928 年,他來到警察局附屬的特殊醫院擔任專職醫生。在這裡,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精神病理學和犯罪學領域。同年,他發表了《戰爭後遺症:一個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討特定時期出現的社會心理疾病。1929 年,拉康正式成為魯賽爾醫院的一名法醫,後於 1931 年回到聖安娜醫院,著手用語言學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記,並逐漸將妄想型病症為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達利已經明確提出所謂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也是在這一研究中,拉康開始關注病人的“心理自動”現象,即主體心理對某種外部力量的無意識臣屬慣性。這項“心理自動”的研究受益於其見習指導老師克萊朗布爾(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與超現實主義者推崇的“自動寫作”處於截然不同的語境中。也是在這裡,拉康“倒向弗洛伊德”。
1932 年,拉康在克勞德(Henri Claude)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題為《論經驗的妄想型精神病概念與人格問題》的論文,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主要從事於精神分析學的教學與醫療工作。1933 年,拉康與達利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交往日益密切。他連續在巴塔耶命名的超現實主義雜誌《米諾托》上發表文章,討論精神病與藝術風格的關係,其中一篇討論帕品姐妹命案的文章尤其引人矚目。同年,拉康受巴塔耶(Ceorges Bataille, 1897-1962)的邀請,參加了考傑夫(A. kojéve)關於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研討。考傑夫和伊波利特關於黑格爾主奴辯證法思想的欲望關係的詮釋極深遠地影響了拉康。同期,拉康還在法蘭西學院旁聽心理學家瓦隆(Henri Wallon)的課程,瓦隆兒童心理學研究中的“鏡像實驗”成為他不久後提出的鏡像理論的直接科學基礎。1934 年,拉康成為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的候補會員,開始精神分析工作,同年和一位主治醫生的女兒布朗婷(Marie-Louis Blondin)結婚,婚後共育有 3 個孩子。1936 年 7 月 31 日下午,在捷克馬里安巴(Marienbad)召開的第 14 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年會上,拉康發表了關於鏡像階段論的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鏡像理論。1938 年成為巴黎精神分析學會正式會員。
1939-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康先在軍隊醫院服役,不久隱居於法國南部的小城奈斯(Nice)。其間,拉康曾學習中文和日語,並與巴塔耶的妻子西維亞(Sylvia)保持密切的關係,1941 年,拉康與這位知名女星生下了女兒朱迪特(Judith)。1946 年以後,拉康以精神分析學家的身份參加了巴黎精神分析協會的活動,並於 1953 年 1 月就任該學會主席,但同年 6 月即辭去這一職務,轉而加入法蘭西精神分析學會,7 月,他和巴塔耶的前妻西維亞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婚姻。1953 年 7 月,拉康在《象徵,真實和想像》一文中,首次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號。同年 9 月,拉康在第 17 屆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作了《言語與語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和範圍》的報告。年末,拉康開始了他長達 27 年的公開研討會。他幾乎每周或者隔周作一次報告,吸引了許多學者。1963 年,法蘭西精神分析學會宣告解散。1964 年,拉康與瑪諾尼等人組建法國精神分析學派,不久即更名為巴黎弗洛伊德學派。
晚年拉康的學術思想漸入獨具個性的神秘玄學狀態。在這個最後時期里,難解的“欲望結構”、“真實界”、“症候”與“對象 a”成為他討論的中心。自 1970 年始,他開始接受電視台採訪,也不斷被義大利,比利時和美國各一流大學邀請講學,成為當時的名人。1980 年1 月,拉康宣布解散巴黎弗洛伊德學派,同年 2 月,組建新的“弗洛伊德主義事業”學派。
人物評價
拉康·雅克(Jaques Lacan 1901~1981),法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拉康從語言學出發來重新解釋弗洛依德的學說,他提出的諸如鏡像階段論(mirror phase)等學說對當代理論有重大影響,被稱為自笛卡爾以來法國最為重要的哲人,在歐洲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來最有創意和影響的思想家。
拉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獨立見解而又是最有爭議的歐洲精神分析學家,被稱為“法國的弗洛伊德”。他嚴厲批評偏離 S.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而走向“自我心理學”的美國式精神分析學派。在美國,精神分析治療集中於自我意識,解釋病理性心理防禦,並促進無衝突矛盾的適應能力的成長。拉康全盤否定這種做法。根據他的觀點,無衝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敵視潛意識與主要精神分析過程的。他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諮詢,而不是一種治療。對拉康來說,那種用動物進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為心理必然與語言、意義和價值觀念相關聯。
拉康對流行的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不滿,主張作“重新解釋”,並要求回到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提出了鏡像階段的理論。認為嬰兒從出生後的 6-18 個月中,從鏡子中看到自己。起初,嬰兒還不能區分自己的鏡像與他人他物的鏡像;後來,區別了自己的鏡像與自己;最後,知道了自己的鏡像是自己的形象,並認識到自己與別人別物是有區別和聯繫的。這樣,嬰兒就逐漸變成有情感和觀念的人了。
拉康所說的鏡像階段的活動是一種識別作用,即當主體與外界接觸時,人們所認識到的形像總是客體的一個變形,是人們想像中的形像。因此,拉康從鏡像階段的理論又引出了關於個性或人格的想像、象徵和現實三個層次的學說。想像的層次就是通過鏡像階段把有意識的、無意識的、知道的、想像到的都記錄下來,形成世界的圖象。象徵是一種符號性的東西,是對世界的象徵的知識,它類似於結構主義語言學中的“能指者”,它的各種因素只有聯繫起來才有意義。想像的東西與象徵的東西結合起來就是現實,因而現實並非客觀的事物,它只是通過人的主觀所形成的現象,而客觀事物在他看來只是一種“未知數”。
拉康把他的這種理論歸結為“無意識有語言的結構”和“無意識是他者的話語”,即無意識有一種語言的結構,有時候以移位和壓縮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們可以通過其表現考察內在的無意識的結構。這種無意識的結構包括自我與他人、他物之間的關係。
拉康的著作神秘、隱晦、富於技巧而有詩意,讀來艱澀難懂。存在主義、新黑格爾理論和語言學理論都對拉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其後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難懂,因為他將拓撲學和數學,置於他的理論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