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ǎ sú zhī bié
出自: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屏”》 作者:陳從周 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藝術家。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同義詞:雅俗之分
雅俗觀
重雅輕俗,嚴雅俗之辯,在古代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什麼樣的是雅,什麼樣的是俗?卻從來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標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甚至不同的人物,都會有不同的雅俗觀。
本源區別
從本源上講,雅俗間的區別,跟先秦的 “君子”“小人”之別關係甚為密切。君子與小人,是就人的品性進行劃分,而雅俗的區別則注重點在人的情趣上。孔子罵人,就徑呼之為“小人”,還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含義,主要指受過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而也跟那些無德之人被並稱為“小人”,這樣的劃分方式,帶有儒學倫理文化的色彩,但對後世中國的文化心理影響至為深遠。從東漢直到魏晉時期,士族興起,九品中正製作為選官的標準,對人品的要求最為關注。於是品評人物,成為當時十分重要的帶有政治意義的活動,當曹操被評為:治世能臣,亂世奸雄時,他本人即大為高興。劉備聽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劉備)與操爾”時,因為擔心曹操看透了他的心思,竟至於手足無措,筷子落地。在名士追求玄遠之旨的風氣驅動下,魏晉時評人,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清”“濁”論人,若被許有“清氣”,有“清神”,能“清談”,那么,就有資格入“清流”,成為上流社會中受人尊重之人,否則,若有“濁氣”,則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會被上層“清流”接受。這其實是在氣質層面的雅俗意識。
後世區別
由於最初的雅俗之別,就已經把 “義”和“利”牽扯進去了。因此,後世在論雅俗之別時,義利態度成為一種很重要的衡量指標:重義之士,即為雅士;重利之人,即是俗人。在以農為本的思想下,重農輕商在封建社會保持著其一慣性地位,因而,以謀利為主的商業活動,自古就被視為俗舉。唐代科舉考試中,商家子弟跟市井之徒一樣,連參加的資格都沒有。白居易還專門為這些寫過文章,為之鳴不平,但並不能動搖傳統的社會基礎。宋代時,城市經濟不斷發達,商業活動也越來越繁榮,雅俗之辯也日益激烈。宋代戲曲《宦門子弟錯立身》中,對儒生愛上唱戲女進行嘲諷,很能說明問題。而且,雅俗之別,還促使宋代文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些正統文人,為了維護傳統文化的正統地位,不斷地對當時新起的俗文化樣式進行排斥和打壓,而且還一而再再而三地為“雅”文化樹立標準,希望借“圈定”雅文化以達到與俗文化相區別的目的。結果導致“雅”文化因受到禁錮而日益僵化並衰老,……
相關示例
“真趣”匾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如今懸掛於蘇州獅子林真趣亭內,匾的中間最上方刻有一方“乾隆御璽”朱文印。《蘇州園林匾額楹聯欣賞》一書中有記載曰:“1765年,乾隆三游獅子林,見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靈,環境優雅靜穆,寫下《游獅子林即景雜嘆》七絕三首與七律一首,並賜此‘真趣’匾。”有關乾隆當年恩賜此匾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乾隆巡視江南時,曾多次與眾臣子同游蘇州,當然也少不了獅子林。據說,有一次,他見獅子林中假山堆疊、池水清幽、小橋別致、曲徑迴轉,興之所至,揮毫寫下了“真有趣”三個字。隨他一同遊園的大臣、園子的主人黃熙感到這三個字過俗,卻又不好明說,靈機一動,當即跪奏,乞請乾隆將其中的“有”字賜給自己。乾隆很快就悟出了黃熙的意思,當即說“真有趣”三字去掉一個“有”字後正好與宋人王禹偁的詩句“忘機得真趣,懷古生遠思”的意境相合,便欽賜黃熙“有”字,從而為後人留下了這塊“真趣”匾。乾隆題“真趣”匾的故事,提醒讀書人在作書的時候都應該小心謹慎、仔細推敲,否則有時雖然只是一二字之差,但學養、味道、情趣卻已是雅、俗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