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陳從周
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後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嚮往之情。因為研究古代建築,接觸到這種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更覺得它實在微妙。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關鍵是在一個“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
屏可以分隔室內室外。過去的院子或天井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後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藉助屏風了。古代的畫中常見室內置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在古時皇家的宮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牡丹亭》“遊園”一出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定,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閒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聰明的建築師、家具師們,以你們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為徒勞了。
點評:這是一篇文藝性的說明文。作者懷著對傳統文化濃厚的感情,憑藉古建築專家深厚的學養向讀者介紹了“屏風”的有關知識。文章從情感經歷的角度讚賞屏風的功能與獨特的美學價值,並具體講述屏風的作用、類別,還有設定屏風的技巧等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讓我們在驚嘆“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的同時,心底油然而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將其發揚光大的決心。
作者簡介
陳從周原名 陳 郁文,晚年別號梓室,自稱梓翁。浙江杭州人。中國著名古建築園林專家。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新中國成立以來,積極從事保護、發掘古建築工作。他融中國文史哲藝與古建園林於一爐,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蘇州園林的專著,其《說園》五篇,總結了中國園林的理念。
字詞注音
傖俗(cāngsú):粗俗鄙陋。
休憩(qì):休息。
屏風(píng fēng):屋內陳設,用以擋風或遮蔽的器具。
緩衝(huǎn chōng):使衝突緩和。
造型(zào xíng):創造出來的物體的形象。
雅俗之別(yǎ sú zhī bié):高雅和低俗的區別。
納涼(nà liáng):乘涼。
得體(dé tǐ):恰當,恰如其分。
帷幕(wéi mù):用作遮擋的幕布。
銷魂(xiāo hún):靈魂離開肉體,形容極度悲傷、愁苦或極度的快樂。
韶光(sháoguāng):①美好的光陰(多指春天):美好韶光一片。②比喻青年時期:珍惜韶光。
忒(tè,tuī).
屏風歷史
早在商周時候就有屏風的記載,它起到分割空間,美化環境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其製作和裝飾都已經相當精美。
室內屏
●與帷幕相同的作用
●可以緩解一下視線
●可以擋風
●藝術點綴
屏的分類
按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
金屏 銀屏 錦屏 畫屏 石屏 木屏 竹屏
屏風設施
1、屏風的大小需因地制宜,造型、色彩,以及上面的繪畫都不能馬虎。
2、設定要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
文章思路
第1節,引出說明對象:屏風
第2節,介紹屏風的作用
第3節,屏風的種類
第4節,屏風在設定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5節,總結全文,再次強調屏風的作用,點明寫作意圖
問題探討
★課文引用“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詩句有什麼作用?
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作者幼時對屏風的熱愛和嚮往之情。放在開篇,容易引起讀者興趣。
★課文引用《牡丹亭》“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句子,有什麼作用?
“錦屏人”指閨中女郎。“韶光”指美麗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這句話凝聚著主人公的無限哀怨。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遊園” 一出。杜麗娘因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牡丹亭》中的句子,既說明了屏風的使用範圍,也使語言生動有趣。
一、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哪些知識?
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獲得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受到感情上的薰染。
1.作者介紹了屏風的這些知識:在室外和室內安置屏風的作用,其中有實用性的,也有藝術性的;從建築材料和裝飾的華麗程度劃分出的屏風種類;屏風在設定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2.由於古詩詞及古畫的感染和影響,作者從小時候起就對屏風產生了喜愛和嚮往之情;後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認識更深,也就“更覺得它實在微妙”,作者對屏風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讚賞之情。
二、課文里多處引用古詩詞,你覺得這樣有什麼好處?查找資料,大致了解這些詩句的意思。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點,並喚起他們對古詩詞的興趣。
課文里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而這和本文的介紹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品味賞析
1、本文是小品式的說明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本文在語言方面有哪些特點?試舉例說明。
之中引用的詩詞佳句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臥)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白色而精美的蠟燭。
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一作“天階”。
[今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扑打螢火蟲。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臥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解說]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淒。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臥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2.
“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 皂羅袍 】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遊園”一出。寫杜麗娘被父親長期嚴密地關在家庭里,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只能背誦枯燥乏味的儒家 經典《四書》。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青春即將逝去,把自己比作沒有趕上春天開放的牡丹花而十分憂傷。她卻無能為力,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
鑒於上述情節,我們不難看出:“錦屏人”在這裡是指長期幽居深閨中,不能領略自然美景的女郎;屏,屏障,幽居也;“韶光”是指 美麗的春光,也暗喻自己的青春;“忒”讀tuī,程度副詞,“太”的意思;“賤”指徒然荒廢青春, 人生價值貶低。這句話抒發了主人公杜麗娘為自己虛度年華而無限哀怨的 情感,也表達了她反禮教、反封建,追求個性自由,憧憬 幸福 生活的願景。
但是,作者在《說“屏”》中引用此詩沒有上述的意思,主要是通過舉例子和引用兩種說明方法:一是印證“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因為“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是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詩句,同時說明屏風的含義“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這裡,先說明道理,後舉例子,作引用,使文章有點有面,既增加了可信度和說服力,又使文章血肉豐滿;二是為後文“……金屏、銀屏、錦屏……”的分類說明作鋪墊、過渡,使行文承前啟後,使結構更加圓合;三是使文章語言富有詩情畫意,增加說明文的文學色彩,從而吸引讀者。
3. “ 閒倚畫屏 ” “ 抱膝看屏山 ”
1-. “ 閒倚畫屏 ”--有閒情地倚靠著(上面有畫的)屏風 形容閒情逸緻的樣子
2- “抱膝看屏山”--用手抱著自己的雙膝 遠看如同屏風一樣的山川
出自《金粉世家》 作者:張恨水 全文:銀漢紅牆訊息斷,夜闌夢也匆匆。茜窗人去碧廊空,西風飛白露,冷月照孤松。幾次欲眠眠不得,蕉心剝盡重重,隔屏數遍五更鐘,淚珠和恨滴,封在枕函中。
說與旁人深不解,愁多轉覺心閒。紙窗竹戶屋三間,垂簾無個事,抱膝看屏山。一樓沉檀縈佛火,小樓今夜新寒。斜風細雨撲疏欄,殘更來永巷,如水夢初還。
懺盡紅情猶有恨,隔簾羞見牽牛。淒涼佛火黯高樓,擁衾無一語,敲折玉搔頭。但願思君休再夢,夢時醒也還休。倩魂頻斷莫勾留,好乘今夜月,一探廣寒秋。
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查字典,看注釋,掌握重點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有關知識。
體味本文生動的語言,弄明白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味語言,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查找。如果學生家中有屏的小藝術品,也可借來一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導人新課。
學生拿著自己找的圖片或小屏風,向同學作介紹,語言可能不生動,教師可以就此導人,看做者是怎樣介紹的。也可以用古詩詞中有描寫屏風的詩句導人。
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教師正音。
教師配古箏樂曲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並思考:
a.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
b.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有關屏的知識?
聽讀完後,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
b.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屏的設定: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定全在一個“巧”字。
研讀與賞析。
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說明語言生動有趣,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有感情地讀一讀。全班討論明確:
a.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嚮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牡丹亭》中“銀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放在屏風的定義後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願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換上“放”字,則無此表達效果;“點綴”是加以襯托和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準確地說明了屏風在居室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再舉出一些。)
小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煥發出青春,重新大放異彩。
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說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全班交流,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說。
比如:李商隱的《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詞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想像一下,屏風將會有怎樣的用途?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
把課堂上所說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本上,學著用上古詩詞佳句,要用得得體。
感悟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個自然段為第一部分,總體評價屏風。作者先從童年時聽母親背誦詠屏風的唐詩說起,表達對屏風的喜愛之情,以“很有詩意”、“微妙”、 “巧”等文字形容屏風的絕妙,最後以“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一句作結,讓人感受到屏風作為國粹的魅力與價值。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具體介紹過去時代屏風的實際功用與觀賞(美感)價值,與屏風相關的文化知識,最後順勢介紹屏風的種類。第四自然段為第三部分,介紹使用屏風的一些常識,即“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分析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忽視屏風的美感價值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第五自然段為第四部分,照應開頭,流露出對屏無窮的愛惜之情,對當今社會的建築師、家具師在屏風上藝術創新寄以厚望。
屏是富有詩意的。可是,屏已淡出了大眾的生活。絕大多數學生對於屏是比較陌生的,不知其為何物,更不知怎樣去鑑賞它。因而,在講述與之相關的知識時更要講求方法。本文在寫法上有以下特色:1、精當地引用古代詩文、戲曲中與屏相關的名句,既介紹了屏風的有關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例如,文章一開頭就借母親的口引用了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並說“其情景真夠令人銷魂的了”,這樣突出了屏風的地位,給全文“造勢”,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第三自然段引用《牡丹亭》“遊園”中“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承上啟下,既介紹了屏“緩衝一下視線的作用”,又順勢介紹了屏風因建造材與裝飾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種種類。第五自然段中“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這兩處引用,在肯定屏風“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的同時,照應開頭,強調屏風“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絕妙特色。2、注意從民俗的角度、文化背靜的角度去介紹屏風的作用、屏風的種類。一切藝術總是在與人們的生活發生密切關係的基礎上繁盛起來的,屏風也不例外。把屏風的作用、種類、風格、勝衰放到我們的先人的生活環境中去解釋,放到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繼承的主題下去講述,是最具說服力與感染力的。3、語言雅俗結合、簡潔傳神。由於作者介紹的對象是對於我們來說有些遙遠的且瀰漫著古色古香的情調的“屏”,適當地使用一些文言字句,文章的風格更顯得典雅、凝重、意味悠長,有書卷氣。古人精神世界裡的一些掌故、一種情懷,有時不用文言不能準確傳達出其中的韻致與情趣。簡潔的文言與通俗的口語相結合,雅而能俗,讀來頓生親切之感。
說明文是最容易寫得枯燥乏味的,因為說明文最容易寫得缺乏情趣。而《說屏》的卓絕之處,正在於其字裡行間蕩漾著真摯的感情。作者不是生硬地向我們介紹一種物件,而是深情地向我們講述我們的祖先曾經擁有過的一種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種集功能與美感於一體的絕活,一種構思精巧品種繁多、無論皇家宮廷還是民間館舍都不難尋覓的國粹。稍加體味即可感受到文中充溢著自豪感、懷舊感與失落感責任感。屏風是中國獨有外邦絕無的集建築與繪畫等藝術於一體的藝術品。“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外國人都齊聲稱道,作為中國人自然無比自豪,說起屏風的有關知識來也就滔滔不絕神采飛揚了。這種自豪的感情貫穿了全文的始終。在講到屏的擺放的“因地制宜大小由人”的特點後,字裡行間流露出懷舊感與失落感。正如課前提示所說:“屏風在我們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不過,它留在古詩文中的各種身影,總是能牽動我們幽微的情思”。屏風與其大放異彩的時代一起離我們遠去,屏風已成為明日黃花,怎不讓作者悵惘低回,生出些許失落與感傷:“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絕傖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正如文章開頭所云,屏的製作關鍵在一個“巧”字上,是一種綜合藝術。而“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屏已經不是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屏”了。為此,作者耐心的解釋說:“其實,屏的設定,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陳從周先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屏亦有深刻的研究,對弘揚傳統文化有神聖的責任感。讀完文章的最後一段,我們除了對屏滿懷熱愛外,對作者也充滿敬意,感謝作者用飽蘸激情的筆把屏這一藝術講解得如此真切動人。我們深信眾多的青少年在讀過《說屏》這篇引人入勝的文章後,在自己年輕的心田裡會種下熱愛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國粹的種子。
解讀背景
本文是一篇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式說明文。對於屏風,作者不是從專業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些專業術語詳細介紹屏風,使讀者獲得比較全面的關於屏風的知識,而是主要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有關屏風的功用及如何使用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