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6戶通自來水。有26戶通電,有2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戶,分別占總數的76.9 %和23%。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3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4輛。全村尚未建有沼氣池;未裝有太陽能;建有小水窖30口;未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1.15 畝,有效灌溉率為55.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36.2%;畜牧業收入5.72萬元,占總收入的19.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頭,肉牛14 頭,肉羊69頭;無漁業收入;林業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3.2%;第二、三產業收入 6.86萬元,占總收入的53.7%;工資性收入3.31萬元,占總收入的8.2%。農民人均純收入1426.5元,農民收入以烤菸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2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人,占勞動力的7.8%,在省內務工5人,在省務工1人。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2.25畝,其中:田51.15畝,地41.1畝,人均耕地0.913畝,主要種植烤菸、穀物等作物;擁有林地261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9 畝,主要種植蠶桑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畝;荒山荒地20畝,其他面積50畝。有沙石等資源。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養殖、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核桃產業等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6戶,共鄉村人口101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51人。其中農業人口100人,勞動力68人。該村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8人, 彝族93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人,占人口總數的9.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1人,參合率74.7%;
享受低保4戶10人,戶主名單如後:
陳新華、陳光和、李蘇文、劉會芳。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8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4公里。該村未建有公廁和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太平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太平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8.4公里,距離中學8.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人,其中小學生7人,中學生4人。該村尚未建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彝族文化濃重。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村莊道路等級低、未硬化,倒塌嚴重養護難,晴通雨阻,交通極其困難。2、山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渠倒塌損壞嚴重,急需修復。
3、距離村衛生室距離遠、無科技文化室與集體用房,民眾文化生活貧乏,集體用房、科技文化活動室待建。
4、農村公共設施差,無公廁、垃圾坑、排水設施,村內環境衛生差,村內道路需硬化,村容村貌急需整治。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1、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業;
2、發展以黑山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
3、大力發展以優質高山反季蔬菜為主的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