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源長

陶源長

陶源長,紡織機械專家,中國紡織機械設計製造的開拓者和實踐者。長期從事紡織機械的設計研究開發工作,在企業主持研究、設計、製造棉紡機械、化纖機械和工廠技術改造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對發展我國紡織機械的品種和提高紡織機械技術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陶源長,紡織機械製造專家。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1937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機械系。同年回國,曾任昆明中央機器廠副工程師、上海中央機器公司工程師。建國後,歷任山西經緯紡織機械廠總工程師、無錫紡織機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在經緯紡織機械廠主持了盛大紡紗機器的設計工作。主持設計了我國粘膠長短絲紡絲設備,填補了我國人造纖維設備製造的空白。領導研製成功了耐高溫、高壓的融熔法紡絲計量泵、大容量濕法紡絲噴絲頭、濕法紡絲計量泵。

生平簡介

陶源長,1915年6月2日出生於上海市松江縣泗涇鎮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陶鑄在順直(今河北、京、津地區)水利委員會擔任工程師,在那裡參加海河治理,1923年在津病逝。陶源長6歲在天津入國小讀書,8歲隨母回故鄉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中學畢業後,1931年考入無錫私營申新總公司職員養成所,專門學習棉紡專業知識。學習結業後,1932年被派到上海申新第五紡織廠工作,在該廠保全及前、後紡車間擔任技術員。1934年秋離開工廠,抱著探求“西方文明”的目的東渡日本,在東京芝浦區日本東京高等工學校機械系學習。1937 年6月學成離開日本回到了上海。“七七”事變後,到皖南工作。1941年5月離開皖南到達昆明,同年9月進入昆明中央機器廠工作,在該廠紡織機組(後改為第六分廠)任助理工程師、副工程師。從那時起,就一直從事紡織機械設計製造工作。在該廠4年,主要搞紡織機械產品設計。

1945年經過昆明中央機器廠的推薦考試,以經濟部官員的身份被派往美國學習。1945年10月到1947年8月相繼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維丁紡織機械廠、緬因州薩克洛紡織機械廠、俄亥俄州華納·史凡賽工具機廠、洛克福城因格索爾工具機廠等8個工廠實習。1947年9月實習期滿後從美國回到上海。1947 年9月到1949年5月在上海中央機器公司任工程師。在該公司期間,參加了籌建馬鞍山機器廠工作,主要負責新廠的產品設計。1948年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曾在經緯紡織機器公司協助籌建新紡機廠的工廠設計工作和產品圖紙整理工作。

1949年6月被上海市軍管會重工業處任命為上海工具廠籌委會副主任。在該廠僅半年時間,就組織完成了整理安裝機器設備、進行產品試製和組織生產等項工作。1949年12月被華東工業部任命為上海中和機器廠廠長。1950年10月到1952年8月在上海經緯紡織機械廠籌備處任紡織工程部部長。同時在上海交通大學紡織系開辦了紡織機械設計製造專業課程,併兼任教授。

1952年8月到山西榆次參加建國初期我國第一個大型紡織機械廠——經緯紡織機械廠的建設。歷任該廠製造處副處長、副總工程師、代理總工程師、總工程師。“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雖受衝擊,仍盡力抓好工廠生產。1968年第4季度,被免去職務,隔離審查,直到1979年初方予復職,同年平反。復職後,繼續為工廠的技術進步出力。1982年12月退二線工作。1983年1月到1985年1月,任經緯紡織機械廠調研室副主任。198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離開經緯紡織機械廠調到無錫紡織機械研究所工作。經評審,1982年2月為高級工程師,1988年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1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曾是山西省政協第三、四、五屆常務委員,山西省科協第一、二屆常務理事,山西省機械工程學會第一、二、三屆常務理事,第六屆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技術成就

陶源長長期從事棉紡機械的設計製造工作,對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棉紡機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0年在上海經緯紡織機械廠籌備處,主持設計了第一套適合國內生產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全套紡紗機器(包括松包機、給棉機、開棉機、清花機、梳棉機、並條機、粗紗機、細紗機等十種機器)和專件滾動軸承錠子的全部圖紙。

1953年在經緯紡織機械廠,主持和領導完成了1182型梳棉機、1243型並條機、1271型粗紗機、1292型細紗機四種棉紡機械的試製,並於1954年通過生產鑑定後投入生產。這四種棉紡機械的設計和製造,是在吸收國外當時最新棉紡設備優點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實際使用條件,做了一系列的改進,逐步完善起來的。這是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紡織機械製造工廠——經緯紡織機械廠的第一代產品,也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製造出來的第一代新型紡機設備。這套紡機設備的誕生,結束了我國紡機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狀態。在60年代中與兄弟廠聯合開發了A512型細紗機。80年代初,組織開發了A513A型細紗機和FA502型細紗機。

1956年主持和領導完成了自動卷緯機的設計和製造工作。當時,製造這種機器在國內還是第一次。機器的自動化水平較高,具有斷頭自停、滿管自停、自動剪斷、自動換管等功能,其生產效率比一般的卷緯機要高2-3倍。1956年國慶節前夕,我國第一次生產的六台自動卷緯機終於在經緯紡織機械廠製造出來,並第一次援外出口到緬甸。1957,年該廠的自動卷緯機和全套紡紗設備參加了在仰光舉辦的中國展覽會,獲得了海外人士的好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我國化纖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

60年代初,全國棉紡設備製造因棉紡原料的影響處於暫時減產階段。經緯紡織機械廠從1960年7月起暫停棉紡設備的生產,開始轉產化纖設備。1960年下半年陶源長主持和領導完成了粘膠紡絲機的試製任務。從接受紡織工業部下達的任務開始,到製成樣機,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接著,於1961 年通過了粘膠短絲紡絲聯合機的生產鑑定,稍後又通過了長絲紡絲機的生產鑑定,這是國內第一代的粘膠長、短絲生產的關鍵設備,裝備了我國杭州、新鄉、南京等一批粘膠化纖工廠。粘膠紡絲設備的製造成功,填補了我國國產化纖紡絲機的空白,也為發展我國化纖設備的製造打響了第一炮。

1965年,陶源長組織和領導了濕法腈綸紡絲設備和維綸紡絲設備的開發設計工作。80年代初,組織領導了VC443A 型復絲牽伸加捻機的設計、製造、投產工作。經鑑定,這種機器的牽伸絲質量和成形外觀,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隨後又參與了HS401型腈綸轉向紡絲機的設計製造工作。該機設計合理,絲束運轉順暢,產量比原機型成倍增長。該機的製造成功,為我國濕法腈綸紡絲生產工藝開闢了新的途徑,推動濕法腈綸高速紡絲工藝工業化生產的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

從60年代初期,陶源長先後參與和領導研製成功了高精度、耐腐蝕的濕法紡絲計量泵,耐高溫高壓的融熔紡絲計量泵,具有特種製造工藝的大、小容量的濕法紡絲噴絲頭。80年代他提出改進計量泵泵板孔與齒輪的間隙,提高了計量泵運轉平穩性,質量上了一個新台階。他還領導開發了粘膠、維綸、腈綸等各類化纖品種的大容量噴絲頭。這兩種化纖專件的開發成功,使經緯紡織機械廠在產品上開拓了新的領域,這些新技術當時在國內屬於首創。

經緯紡織機械廠在60到70年代生產的維綸紡絲機、牽切機、切斷機等設備裝備了雲南、江西等大型維綸工廠,有力地支援了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在發展我國化纖設備的過程中,陶源長創造性地勤奮工作,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績。

30多年來,陶源長為了使經緯紡織機械廠能夠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積極深入生產實際,認真組織領導該廠的技術改造工作。1952年他部分參加了該廠鑄工車間鑄造生產機械化建設方案的審定。該廠鑄工車間在1954年8月實現了鑄造生產機械化,當時在國內是較負盛名的。它使80%的鑄件(重量約50%)在機械化系統連續生產,這種方法比普通手工翻砂的效率提高6-10倍。

1960年,組織領導設計製造完成了該廠鑄工車間的第一次擴建改造工作,它包括改善料場布置和管理,增加和改進了熔化爐,提高中、小鑄件生產從化鐵、造型、澆鑄直至開箱清整的“一條龍”連續化生產水平,增加了龍筋鑄造生產線和牆板鑄造生產線。上述兩條生產線再加上新增加的一套型砂處理設備,構成了鑄工車間的第二個連續鑄造系統。這一改造使絕大部分的鑄件都能在機械化系統連續生產,提高了鑄造能力,並為提高鑄件質量提供了保證。80年代初,又組織領導該廠鑄工車間第二次技術改造,對鑄造自動化和型砂自動監控處理進行了較大的改造工作,取得了成效。

1981年在引進設備的基礎上,以樣機為借鑑,組織設計和製造了羅拉自動校直機,提高了羅拉校直質量。同年,在他主持下將細紗機羅拉原來的低碳鋼表面滲碳改為中碳鋼的高頻處理,提高了成品質量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他適時地建議工廠購置加工中心和數控工具機,培養了一批技術力量,為企業進一步擴大採用先進設備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1981年引進了計算機設備,開拓計算機技術,使計算機套用於企業管理和企業生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他主持和組織編制了經緯紡織機械廠“六五”期間的工廠技術改造規劃,為該廠實施“六五”規劃,提高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礎。

主要論著

1 陶源長.從改進羅拉的設計和製造工藝看價值分析的作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價值工程會議論文,1982.

2 陶源長.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現狀和發展前景.全國紡織機械年會論文,198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