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名由來
陶河鎮在縣境中南部,西北距海城9公里。鎮政府駐陶塘圩。陶塘圩又稱“渡(都)塘圩”。明末清初,大批居民由福建遷徙而來,開設商埠,又生產大量陶器,銷往境內外,陶塘因此得名。
鎮情簡述
陶河鎮位於海豐縣東南部,處於海豐縣內最大的潮汐河一黃江的下游,形似五角形,西北與黃江為界與附城鎮隔江相望;北和東北以東溪為界,與城東鎮、可塘鎮分江而治;西南與紅草鎮接壤;東南與赤坑、東沖2鎮相鄰。鎮政府所在地設在陶塘圩,距海城16千米,離汕尾22千米,為全鎮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行政區域面積64.13平方千米,全鎮共18個村(社區)委會,64個自然村,總人口3.5萬人。2016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約7.7億元,工業產值約4.8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產值約3.5億元,規模以下產值約1.36億元);農業總產值約2.84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3.99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29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115元,比增6%(其中國稅收入126萬元,地稅收入298萬元)。
歷史沿革
1958年設陶河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建鎮。 陶河鎮在北宋熙寧年間,海豐縣設8都,其中在南部設定的金錫都,都址就在陶河鎮內。
行政區劃
陶河鎮下轄以下地區:
陶塘社區居民委、楊南村、楊東村、楊西村、楊北村、步雅村、陶新村、陶北村、陶東村、霞西村、陶聯村、陶西村、陶南村、桐埔村、金錫村、雅卿村、霞雅村、下邊村。
區劃人口
鎮政府所在地設在陶塘圩,距海城16公里,離汕尾22公里,為全鎮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有資料顯示 ,面積64.1平方公里,山地面積31.742平方公里,平原面積3.236平方公里。人口3.3萬,另有海外僑胞、港澳同胞2萬多人。海(豐)汕(尾)公路過境。全鎮18個村(社區)委會,轄楊南、楊東、楊西、楊北、埔雅、陶新、陶北、陶西、陶南、陶東、蝦西、下邊、蝦雅、雅卿、桐埔、金錫16個管理區和陶塘居委會。
經濟發展
2005年,全鎮工業農業總產值32711萬元,比增17.8 %,人均純收入3840元,比增5.3%,鎮級財政收入達到500 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39萬元。
農業方面,該鎮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繼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鎮已形成了四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基地。分別是:以陶北、陶新為中心的優質糧生產基地;以雅卿、陶南為中心的茄子生產基地;以陶河公路、陶赤公路周邊為主的萬畝優質果生產基地;以楊南為中心的千畝辣椒生產基地。
工業方面,實施“工業立鎮”的發展戰略。共創辦上規模上檔次企業 5家,主要有德嘉毛織廠、華富玩具廠、合成玩具廠、中發五金、太湖珍珠廠等。到2005年底,全鎮有工企業128家,工業總產值達16800 萬元。全鎮形成了以珍珠、首飾、紡織、玩具為主的產業格局。基礎設施方面,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交通、通訊、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緩解制約我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交通方面:多年來共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鋪設水泥路面71.5公里;至目前為止,鎮通行政村公路已全面鋪設了水泥路面,交通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基礎設施
實現村村通電話,並建成3個行動電話通訊基站。2003年建成一座日供水6000噸的自來水廠。全鎮中學一所、國小18所,中國小教學樓實現樓房化。有鎮級醫院一所、村醫療站18個。和諧社會建設方面,計畫生育工作有新的進步,全鎮年均計生率達到 91% 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5.5‰、出生率控制在 9.6‰以內,實現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注重加強對各種民事糾紛和突發事件的防控化解工作,把各種糾紛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殯葬改革成效顯著,全鎮年均火化率達到 95%以上。
衛生事業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得到進一步的推廣,2005年全鎮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民眾達到 2257 多人。至2007年底,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民眾達到了5328人,部分困難民眾初步享受到了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好處。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 27266 |
男 | 14063 |
女 | 13203 |
家庭戶戶數 | 5480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7043 |
家庭戶男 | 13939 |
家庭戶女 | 13104 |
0-14歲(總) | 9306 |
0-14歲男 | 4975 |
0-14歲女 | 4331 |
15-64歲(總) | 15680 |
15-64歲男 | 7966 |
15-64歲女 | 7714 |
65歲及以上(總) | 2280 |
65歲及以上男 | 1122 |
65歲及以上女 | 115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6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