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師廟

陶師廟

石灣 “四大古蹟”之一,始建於南宋。

景點簡介

師廟是石灣 “四大古蹟”之一(另外三處是豐寧寺、蓮峰書院、高廟),用來祭祀陶瓷師祖虞舜帝,它是石灣陶瓷史上最鼎盛時期的象徵,是石灣標誌性建築,在陶瓷行業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此外,明清時建起來的陶師廟就像當時的一個陶瓷精品展覽館一樣,收納著當時陶瓷行業的精品,尤其是具有石灣特色的瓦脊公仔,名揚海內外,陶師廟更是制陶業輝煌成就的驕傲和標誌。

石灣第一座陶師廟就建於南宋,約1273年,由躲避戰亂從山西霍州逃難至石灣的窯工所建,這座陶師廟狹小,只有30平米。明代時,中原陶工大量遷到石灣後,石灣陶業興旺發達起來,據記載,那時的石灣共有陶窯107座,從業人員達6萬餘人,生產的陶器分為日用、藝術、園林、工業、葬用等五大類24個行業,之前的小陶師祖廟已不適應當時需要,各行陶工籌款興建規模宏大的第二座陶師祖廟。據同治《南海縣誌》記載,明代嘉靖七年(1528),在石灣東南面蓮子崗上蓮峰書院側(今化工機械廠)築起了一所宏偉寬敞的陶師廟,代替宋代矮小的陶師祖廟。有關陶師廟的史料記載寥若晨星,民間傳說也是一鱗半爪。

概括地說,它是一座占地約千多平方米的明朝典型家廟格調的建築物,三進一天階,山牆鑊耳結構,砌水磨青磚為牆,敷青麻石為地,黑漆山門,門口有兩隻威武的石獅子把守。門前有一個大草坪(今已闢為大馬路,古榕枝繁葉茂,明、清兩代常在此“做大戲”(粵劇演出)。草坪邊緣有一山谷(今已填平建廠),拾級而下有一眼古井,透澈見底,其味清甘,井旁嵌了一塊石牌,其上刻有“嘉靖”字樣,步上翠谷便是“三義通”古道 (今化工陶瓷廠一帶),街道兩旁民廬櫛比,屋瓦鱗次,店鋪百許,茶居樓三間,形成鬧市,這反映了當時陶業的興旺。廟殿內雕樑畫棟,裝飾點綴有陶塑、木雕、磚雕、灰塑、壁畫等等古代珍貴作品。寬闊的天階建有古色古香的綠瓦六角亭一座,階內古柏蔥蔥,松景四合,四季花卉更替,花香不斷。頭進及天階是陶工休閒憩息和聽說書(故事)的地方。中進是陶業議事廳,後進是供拜祭紀念祖師場所,神龕供奉陶穆,令人起敬。神前有銅香爐、鐵寶鼎、錫香案等拜祭器皿,終日香菸裊裊,琉璃燈長明,香火十分興盛。站在廟前台基上眺望東平河,河水滔滔,河面廣逾(古時東平河河道很寬,今海口至濱江路一帶均為水域),遠流白帆點點,中遊行舟之道橈楫交迫,喧騰聲越數里可聞。水士步(碼頭,今東風路中段)停泊的軻舶,鱗砌似蟻附。沿岸七星崗(今工業陶瓷廠),鎮崗(今日用三廠)一帶龍窯森復、彌望莫極。環環層列,陶品山積。可見當時古陶都繁榮昌盛的景象。

當年陶師祖廟占地廣闊,廟前為花崗石地堂,廟為磚木結構,上蓋綠玻璃瓦。總體格局保留著明代建築的大規格和空間闊落的特點,經清代多次修葺,建築物又帶有濃厚本地明清時期廟宇式建築的風格。廟宇主體建築為三進,由山門、前殿和虞帝殿組成,陶師祖廟東西兩側的齋廊建築向前凸出約5米,門面呈“凹”字形狀,設門口五個,門前有大石獅一對。廟宇內分別供奉了“陶正寧封子先師”(陶正為掌陶職官名,寧逢子是古代著名兩個陶正之一,是黃帝時的陶正),“唐代賢相宋璟先師”,虞帝坐像,其前面的紅木神案上,還有供神誕出遊活動用繁榮虞帝“行宮”坐像,另外還有“陶朱公(即“造缸先師”范)先師”坐像,關羽(武財神)坐像、“五顯華光”(能降妖伏魔、陶業之保護神)坐像和另一神像。那時的陶師廟有如一個陶瓷精品展覽館,每年的陶師誕過後,制陶的各個行業都會把自己行業精心燒制的、最為優秀的陶製建築裝飾藝術品送到廟中裝置,最典型的要算屋頂上的瓦脊公仔。此外,每進的屋頂上均有陶珠,其中中間的一進的瓦脊上有一顆直徑約40厘米的紅釉陶珠。

此後陶師廟又經清代嘉慶年間、同治九年(1870年)、光緒年間及民初1926年等多次重修擴建,越來越精美。其中1926年最後的一次大修擴建,是由羅積廷(石灣著名老中醫羅惠良之侄,時任陶業橫耳行主事)發起的,得到了瀾石黎涌華僑巨商簡照南以及“佛山蓮華行車公司”的大力資助,除修葺、完善原有的主體建築以外,還增加了花園及外圍商鋪等設定,功能更為齊全。

石灣的陶師廟,是一座具有500年歷史、象徵著石灣陶瓷發展史的建築發展史的建築標專,歷來為人所頌 ,千百萬個虞舜祖師的徒子徒孫無不以此為榮。但世事滄桑,陶師廟在日軍侵華期間被推毀,只剩得一片頹垣敗瓦,但見野草叢生,滿目荒蕪,50年代,解放軍在廢圮上闢為練兵場。70年代改建成工廠。

如今新建的陶師廟坐落在石灣公園內,是2006年由廣東省道教協會會長出資2800萬建成,占地3100平方米。大殿的瓦脊上都保留了石灣傳統藝術特色的“瓦脊公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