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翊

應該說,朝廷(包括鹹豐帝)對陳鴻翊的意見,給予了一定的重視。 明眼人看出,僧格林沁對陳鴻翊的不滿,已躍然紙上。 結果,北塘失陷,大沽果真"吃重"。

陳鴻翊,字仲鸞,北塘人。清鹹豐年進士,官至山西道御史。陳鴻翊在朝為官時期,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而且戰火燒到了他的家鄉北塘。此間,他與家鄉親屬書來信往,密切關注著戰事的種種變化,表現出他對國家乃至家鄉的憂患之情。鹹豐九年(1859),當他獲悉僧格林沁撤掉北塘防線而在營城設防時,他不顧冒犯不可一世的科爾沁親王,向鹹豐帝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倘若英法聯軍"由北塘上岸,阻我營城駐守之兵,不能過河援應,因而南趨大沽北炮台後路,前後夾攻,則大沽甚為吃重。"建議把營城的兵炮仍調回北塘。應該說,朝廷(包括鹹豐帝)對陳鴻翊的意見,給予了一定的重視。曾據此命僧格林沁對北塘地方體察情形,密為防範,不可稍涉大意。這就使僧格林沁不得不花費一些筆墨,向朝廷陳述他在北塘不能設防的實在情形。把陳鴻翊的意見曲解為"該處紳民不知兵機,以保衛村莊為意,固願添兵駐守"。這就使兩種意見形成了尖銳的對立。明眼人看出,僧格林沁對陳鴻翊的不滿,已躍然紙上。朝野上下不少人為陳鴻翊的安危捏著一把汗。靠近的人勸他說:你一個小小的三品御史,怎么能和重權在握的王爺抗衡,難道你的脖子是鐵的?"鐵脖子御史"的綽號由此而得名。後來的戰事發展證實,英法聯軍的軍事行動,正是陳鴻翊所始料:英法聯軍探知北塘撤防,輕而易舉占領了北塘炮台。結果,北塘失陷,大沽果真"吃重"。面對這鐵一般的事實,僧格林沁縱有權勢也對陳鴻翊奈何不得。"鐵脖子御史"的綽號,被人們越叫越響了。此後,陳鴻翊對大沽的局勢更為關切。憑他對北塘地理情況的熟悉,又向鹹豐建議"為今之計,臣愚以為應令北塘以北營城駐守之兵,西由寧車沽直趨北塘,攻擊逆夷後路,以分其勢,如夷回顧北塘,則大沽情形便可稍緩。"為抵禦外侵,獻出了一個"圍魏救趙"之策。
鹹豐十年(1860年),大沽兵敗,危及津京。清朝廷諭令陳鴻翊回原籍北塘辦團練。陳奉命回津,發現居民早已遷避。結果,與光祿寺少卿焦右瀛、翰林院侍講學士張之萬一道,在靜海王慶坨招募滄州、靜海兩地民勇四百餘名,辦起團練。從後路襲擊英法聯軍。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官吏,陳鴻翊十分注重維護封建道德。就在他為扼守北塘獻計獻策的那道奏摺里,還為北塘村民郝恩詔之女潤姐,奏請旌表,表彰了她的守貞不嫁的精神。曾經屹立在北塘卡門的郝氏牌坊和北塘車站後身的姑娘墳,就是出於他的奏請興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