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莆田宋代官員]

陳靖(948-1025),生於五代後漢乾桔元年,荔城區人。他從小敏而好學,頗通古今,秉性慈孝,任事無私而好為惠。被推為宋代三百年間,少有的十二名“循吏”之一。

人物簡介

陳靖,字道卿,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其高祖陳沆後漢乾祐元年(948)生,字巨源,為廣州清源遠縣令樞之次子,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擢崔邈榜進士,官天雄節度巡官。沆知梁政必亂,以父喪命在嶺表,棄官南走,負喪歸莆陽,閩王王審知欲辟以官,堅不起。樞傳子仁璧,字象玄,仕陳洪進,為泉州別駕。宋太祖開寶中(971-974)。仁璧勸洪進納土,為通誠款於朝,太祖趙匡胤嘉其忠,授檢校膳部員外郎,泉州錄事參軍,賜緋魚袋。仁璧傳子靖,敏而好學,頗通古今,秉性慈孝,忠誠質直,任事無私,而好為惠,嘗捐家宅建興化軍治(興化軍治由游洋遷莆田城裡)。

人物經歷

太平興國二年(977)七月丙寅,平海節度使陳洪進率僚吏入覲太宗於崇德殿,仁璧乃辭以老,命次子靖代隨行,太宗禮遇優渥,賜錢千萬,白金萬兩,絹萬匹。太平興國四年(979),游洋人林居裔,聚眾負險倡亂,自稱西平王,為害百姓。靖徒步往福清謁轉運使馮翊,漕使楊克巽(讓),獻討伐之策,並請兵於曹。旋授泉州德化縣尉,參議軍事。賊平赴闕,命其居為“清平里”,太宗授靖陽翟縣主簿。

端拱元年(988)九月庚戌,契丹犯邊,攻克涿州,再攻長城口,四面齊進,王師數不利。靖遣從子上書太宗,求直奏機略,詔就問,上五策:“明賞罰、撫士眾、持重示弱、待利而舉,帥府許自辟士,將帥得專制境外。”太宗驚喜之,改靖將作監丞,主利國監。未幾,為御史台推勘官,尋以創製為職,皆非所樂也。繼上章言時事,就官吏考核升遷事,建議逐年采察官吏的功過,年終核實材料,評酌等級,然後候旨除授。至於確有奇才異略,博學雄文者,不在此限。所論真知灼見,太宗益重之,詔拜秘書丞。

未幾,父仁璧終於家,享年七十,以子靖貴,贈太子洗馬,尚書禮部員外郎知制誥王禹偁書墓表。靖歸莆陽守喪,課子讀子,嘗賦詩《題燕》示兒:“秋去春來不倦遙,流鶯相伴語交交。兒孫各自飛鳴去,猶揀新泥補舊巢。”詩人以題燕設喻,勉勵子孫銳意進取,自強自立,詩意淺顯,寓情雋永。其時靖與富春孫何、濟陽丁謂兩文豪過從甚密,由之詞格一變。三年服除,升直史館。

淳化三年(992)二月壬辰科省試,全國共有一萬三千名舉子赴京應省試,盛況空前。此科一改前朝沿襲舊制,將進士考試每場的時間定在白天舉行。先是宋初科舉特別看重寫作速度,一般由太祖親自主持殿試,誰先交卷,只要卷子合格,名次就排在前面,第一個交卷的,就直接定為狀元。故“御試進士多擢文先就者為高等,士皆兢浮華,尚敏速。”陳靖認為文思敏捷、下筆千言,雖為個別舉子才華橫溢之體現,但僅以文思敏捷與否來確定名次高下,終歸有失偏頗。舉子在考試時往往在寫作速度上下功夫,卻忽略了文章的質量,草率成篇以製造知名度,學章群起仿效,逐漸形成了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風,影響十分惡劣。靖向太宗陳“請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寘上科。”勇於納諫任賢的君主太宗,明確了考試弊端和危害性,大膽採納莆田人陳靖的建議,立即改變做法,嚴格按照陳靖提出“糊名考試”的辦法施行,會考定考三場。自是科狀元孫何榜起,不再以答卷遲速來決定名次了,這一改革是合理的,宋代科舉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才逐步完善起來。

淳化四年(993),陳靖出使高麗,還,任提點在京百司,遷太常博士、直史館。太宗意在興革農事,詔有司議均田法。靖議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大臣或三司使為租庸使,或兼屯田制置,乃擇三司判官選通知民事者二人為之,貳兩京東西千里,檢責荒地及逃民產籍之募耕作,賜耕者室廬、牛犁、種食,不足則給以庫錢,別其課為十分,責州縣勸課。請印券,分殿最,別賞罰,行之數歲,可盡罷官屯田,悉用賦民,略仿井田制,計畝量授,度地均稅,施之四方。”太宗喜之,召見賜食,下三司雜議。

至道二年(996)七月庚申,太常博士直史館陳靖上言:“古者強幹弱枝之法,必先富實於內。今京畿周環二三十州,幅員數千里,地之墾者十才二三,稅之入者又十無五六,國用不充,民食不足。望擇大臣一人有深識遠略者,兼領大司農事,典領於中,又於郎吏選才智通明,能撫民役者為副,執事於外。自京東、西擇其膏腴未耕之處,申以勸課,借閒曠之地,募游惰之民,別置版圖,便宜從事,酌民力之豐寡,相農畝之磽瘠,均配畀之,無煩督課。耕桑之外,更深令益種雜木蔬果,孳畜羊犬雞豚。俟至三五年間,生計成立,有家可戀,有土可懷,即計戶定征,量田輸稅,斯實敦本化人之宏略!”太宗覽《奏請務農積穀疏》,召對獎諭,令條奏以聞。尋以靖為勸農使,按行陳、許、蔡、潁、襄、鄧、唐、汝等州,勸農墾田,以大理寺丞皇甫選、光祿寺丞何亮副之。未幾,三司以為費官錢,多水旱,恐遂散失,其事遂寢。至道三年(997)三月癸巳,太宗崩於萬歲殿,太子趙恆即位,是為真宗。鹹平元年(998),詔恢復建議大行勸農法,靖曰:“國家御戎西北,而仰東南,東南食不足,則誤國大計。請自京東西及河北諸州大行勸農之法,以殿最(考核)州縣官吏,歲可省江淮漕百餘萬。”詔靖條上之,靖請刺史行卷縣令勸耕,孝弟力田者,賜爵。置五保以檢察奸盜,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議,皆不果行。

鹹平三年(1000),靖歷度支判官,為京畿均田使,出為河南轉運使,極論前李氏(南唐李後主)橫賦於民,凡十七事,詔為罷其尤甚者。徙潭州,歷度支鹽鐵判官,祀分汾陽為行在三支判官。又歷京西、京東轉運使,知泉、蘇、越三州。景德三年(1006)十月十二日,聞先妣真定縣太君哀訃,靖泣血京師。有司具奏,真宗遣中貴宣諭,賜錢十萬,乃許奔喪而全禮制,遂歸莆陽守喪。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十日,遷母葬於興化軍壘之北崇業鄉里桃枝源,服除返京復職。

天禧元年(1017),靖以兵部郎中、直史館知越州兼兩浙東路安撫使,累遷太常少卿,進太僕卿。後又以集賢院學士知建州,移知泉州。乾興元年(1022),靖與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師、司空丁謂素來友善,丁謂貶黨人皆逐去,今丁謂罷相,提點刑獄侍御史王耿,乃言靖老疾不宜久為鄉里官,於是靖以秘書監致仕家居。仁宗天聖三年(1025),進潁川郡開國伯。靖平生多建劃,而於農事尤詳,嘗取淳化、鹹平以來所陳表章三十餘通加以編錄,名《勸農奏議》三十卷,又著《經國集》十卷存世。

靖家居其樂山水,守松楸而終天年乎,其嘗游壺公山,愛斯座奇妙的人文之山,喜撰《壺公山賦》云:“莆水之陽有壺山兮,巍峨岌嶪。崢嶸山酋山卒接閩嶺 ,以削成於海天而秀出。跨百里兮奇勢千端,聳八面兮瑰狀一律,紓洞壑兮幽邃無垠,班岡巒兮高低有秩。其巍然而踞視群峰也,若大帥坐幕以指揮;其儼然而雄鎮四野也,若端士垂紳而拱立。……伊五嶽之穹崇乎處華夏之中,而此山之突屹乎出荒服之外,控南浦之咽喉,作東甌之襟帶,儲精孕秀雖著於今時,生甫及申未昭乎往代。時巡肆覲則鑾輅莫至,燔柴檢玉則祀典未載。吁嗟望秩兮蔑爾無聞,仰止高山兮於是乎在。”莆陽曆代士子之所以鍾情於壺山蘭水,是因為壺山,其挺拔巍峨的氣概,賦予士子開拓創新的無窮力量,它自古以來就是莆陽文化的象徵。那壺山之陰的蘭水,又是孕育莆陽士子的母親河,這裡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陳靖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其賦對壺山之縱情放歌,“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抒發了遊子對家山的無限眷戀之情,堪為千古絕唱!

天聖四年(1026),靖卒於家,年七十八。李俊甫《莆陽比事》“循吏為冠”條載:“陳靖,字道卿,好學通古今,利害事歷七郡,凡賦斂害民者,悉奏罷,王稱循吏。《傳》云:‘國家治尚忠厚廉平之吏,代不令人,今獨著循吏於篇,自國初至靖康,所傳才十一人,而靖預焉!”靖卒後,熙寧元年(1086),諫臣以靖之《奏請務農積穀疏》進呈,得神宗嘉獎,贈尚書左僕射(見《彭惠安集》)。

人物貢獻

陳靖平生多建樹、籌劃,而對於農事尤為詳悉,曾取淳化、鹹平年間以來所奏陳的表文諫章,編輯《勸農奏議》三十卷,又著《經國集》十卷。其中不少奏議,被後人冠以“名臣奏議”傳播今世,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足證其價值所在。明代邑人史家周瑛作《陳靖傳》,盛讚“其於農事可謂密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