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

陳義孝

吉蘭丹位於偏遠東海岸,佛教雖不興盛,卻出現了一位能講擅寫的陳義孝居士,早在70年代創辦《佛教文摘》,又編寫風行各地的《佛學常見辭彙》、《怎樣修行佛法》及《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沉寂一段時期的陳義孝,原來在七年前悄悄移居到山城怡保,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著作《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從此隱居靜修,一心持念彌陀聖號,求生西方淨土。

鍾愛佛學

陳義孝年輕時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此生無論是從事何種行業,

陳義孝授予陳義孝居士的聘書
到了50歲時一定要退下來,找一個清淨的地方隱居,以便專心修行佛法。這個願望今天終於實現了,經一番尋尋覓覓找到了怡保,就是因為喜歡這裡四面環山,山明水秀,將自己的居所命名為“淨念居”,並用“淨念”兩字自撰一聯:淨心明自性,念佛見彌陀。
這對聯提醒自己務必淨心念佛,才有希望一心不亂,明心見性: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才有希望在此生中見到阿彌陀佛。
陳義孝是來到怡保才開始念佛的,他坦誠自白:“我是個業障非常深重、福慧非常淺薄的下下根人。我以前太自負了,以為自己是上根的人,於是選擇修禪修密兼學教,由於跟自己的根性不契合,所以蹉跎歲月,白費功夫。現在回想起來,常為自己的好高鶩遠和剛愎自用的性格而慚愧不已。”

參與編輯佛學

陳義孝由於家境貧困,只念了六年國小。不過從小對古典文學很有興趣,看遍《水滸傳》、《三國演義》及《西遊記》,奠下深厚的中文基礎。25歲那年新加坡朋友贈送一本《金剛經》,雖看不懂卻如獲至寶般珍藏。
當時在吉蘭丹難得聽聞佛法,很少法師願意來弘法,他皈依了來自檳城的修靜法師,並由修靜法師主持,成為該州第一宗佛化婚禮的主角。
在學佛過程,他發現許多佛學的名相術語不易了解,可是又找不到解答對象,便發心編寫《佛學常見辭彙》,此書主要是依據《佛學大辭典》為藍本,從中選出常見的條目加以改寫。當時他在哥打峇魯的一家會館擔任座辦,工作十分清閒,容許他從早到晚在編辭彙。
辭彙編好後,特到檳城請教竺摩上人。竺摩上人鄭重其事,與

陳義孝...耀權居士. 陳義孝老居士
他及黃蔭文居士三人上升旗山住了一星期,從頭到尾,將每一個條目詳細審閱,還親自動筆修潤呢!
這本《佛教常見辭彙》71年由佛青出版,由於簡明易用,除了在大馬出了三版,也在台灣及中國大陸印行。目前,他正在進行此書的修訂工作,說明原則:“我曾在新加坡發現此辭彙翻版書,內容一模一樣,卻擅自更改作者名字。其實我所出版的書不講著作權,一分錢也沒收過,最主要是能讓更多的讀者得益。不過,目前究竟有多少種版本我也不確定。”
至於《佛教文摘》,乃陳義孝當年鑑於本地佛教出版刊物太貧乏,便效法《讀者文摘》的成功模式,籌劃一份網羅錦繡文章的佛教季刊。1972年得到羅福興與王振教居士支持,由他擔任主編,從選稿、設計、校對到寄書一腳踢。
《佛教文摘》出版三年共12期宣告暫停。陳義孝當時有滿腹佛教事業計畫,可是他的個性自負,很難開口向人要錢,便決定要棄文從商籌資。
一年後,佛青會長前往吉蘭丹拜訪陳義孝,要求將《佛教文搞》轉讓給佛青出版,他一口應承,喜見這份心血結晶有人接手。
1982年佛青在檳城舉行高級訓練營,陳義孝受邀主講《金剛經》,他發現許多學員只注重理論,卻忽略了實踐修行,又花了半年時間編寫《怎樣修行佛法》,透過此書呼籲年輕學佛要修行並重。

大悲咒治病靈驗

陳義孝早年對持咒的興趣濃厚,他以古梵音持誦大悲咒頗有

陳義孝大悲咒-大藏經
靈驗。當他經營磚廠時,有個馬來工頭曠工多日,他便到工頭里探問,一踏進門,見工頭在地板上翻滾,不斷發出痛苦呻吟,工頭的父親在旁哀嘆連連,告知送去醫院三次也查不出病因,全家不知如何是好,要將這兒子交託給老闆。
陳義孝徵得同意後,取一杯清水,只是持誦了幾遍大悲咒,對方出奇地不再翻滾,漸漸平靜下來,第二天就能回來工作。他回述笑說:“這是我持誦大悲咒多年,第一次派上用場,當時見他這么痛苦,做父親的又在哀求,使我生起當仁不讓的慈悲心,便觀想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灑甘露,沒想到這么快就見效了。”
治好工頭的訊息傳開,甘榜的人紛紛稱他為Tauke Bomoh(巫師老闆),許多奇難雜症皆來求助。
最驚奇的實例是陳義孝母親患有心臟病,一度癱瘓不能行走,住在哥打峇魯老家樓上靜養。有晚他很虔誠地為母親祈誦大悲咒後,睡到半夜兒子跑來叫醒說:“婆婆下樓了”,他聞言嚇了一跳,急忙衝下樓看,只見母親果然坐在樓下,他忍不住叫:“樓梯窄直難行,萬一你跌倒怎么辦?你有本事自己下來,就自己走回上樓。”
母親聽了又慢慢地爬上樓。這一幕太震撼了!他事後分析,並非自己有什麼神通,而是菩薩加被。素來研究《金剛經》的他不講神通,不過從此對持咒更有信心了,每天早、午、晚三次各誦49遍,後來得悉長短咒一樣功德,又改持六字大明咒,以金剛誦持咒,專注用功時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跳一下就念一聲咒。

歸隱學佛學

陳義孝歸隱到怡保,58歲那年有一天,大約下午一兩點鐘,他

陳義孝陳義孝老居士
正在清淨持咒時,內心突然生起了一個念頭:從今以後要改持阿彌陀佛名號。
這個念頭來得莫名其妙,他以前熱心弘法時,講過很多次《阿彌陀經》,並勸人念佛求生西方,但是自己卻喜歡修禪學密宗,從來不念佛。或許,唯一的理解是:他與阿彌陀佛的緣分到了!
他決心效法蓮池大師,盡棄以前所學,一句佛號到底:“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予他人行。”
陳義孝發現念佛之後,自己許多地方都改變了。例如:從前貢高我慢的習氣很重,現在卻從心底里覺得“一切人都是菩薩,只有我自己才是凡夫”;以前總是固執地自是非他,現在覺得一切人都是我的好老師;又以前起心動念總離不開貪嗔痴,現在當這些念頭一起,便能醒覺,念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們壓下去,並強調說:“我相信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加持所致,決不是我這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修持有功。”
陳義孝依照“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的九字真言來念佛。當初看到憨山大師的開示:念佛的人千千萬萬,往生者如鳳毛麟角,何以故?皆因念佛有口無心,若依此法保證你中上生。

人生目標

憨山大如此肯定把握的方法,令他一生受益無窮。根據他的經驗:念佛要由真心而發,和由心口一致之口而出,一下子委實很難做到,但只要把“入乎耳”的功夫做好,則發乎心和出乎口的基本要求同時也能達到,正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我們只要做到“淨念相繼”,同時也就會“都攝六根”一樣。所謂“入平耳”,就是要把所念的每一句號,佛號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只要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心中的妄念自然會越來越少,乃至於無,這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一心不亂”了。
陳義孝去年在台灣出版了一部《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他

陳義孝佛學
嘗試將淨土三經和淨宗古大德之三本名著(即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和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的精華要義),用現代的話,配合一些科學的例子,作扼要的介紹,希望能增加世人對念佛和求生淨土的決心。
此書今年也在我國印行簡體版。因為此書,又有不少佛友找上門,陳義孝談起現代有人提倡“化娑婆為極樂”,提倡“人間淨土”,此口號很迎合時下一般知識份子和年輕人的口味,所以頗受歡迎。他要問的是:可以化娑婆為極樂嗎?須知化娑婆為極樂的要件是:心淨則土淨。試想想,世人能做到不起心動念嗎?在起心動念時能做到沒有貪嗔痴慢疑嗎?世人必須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痴,把這些噁心惡行完全斷絕滌盡,還要有很深的禪定功夫,以便改變世人的正報,當“依報隨著正報轉”的時候,才會有淨土的出現。我們不妨睜開眼看看我們的世界,人與人間,國與國間,種族與種族間,人與畜生之間,畜生與畜生之間,到處都是弱肉強食,強權即是真理,簡直是一個強盜的世界。他認為在這樣的世界裡高談“化娑婆為極樂”,可謂為痴人說夢。
陳義孝舉“以指標,切莫以指當月”這句名言說明:“這是提醒世人,一切的經論都只是標月之指,指即非月。我們不要只知在經論上作參究的功夫,而要更進一步去探討經論上所指示的終極目標。但願大家都信彌陀,念彌陀,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