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竺同

1937年抗戰爆發後,陳竺同回到家鄉,在溫州中學和溫州師範學校任教。 陳竺同在溫州師範學校任教雖僅一、二學期,但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注入愛國思想,也使學生從此喜愛文史課,走上研討史學的道路。

陳竺同(1893-1955),原名經,字嘯秋,出生於永嘉縣(今溫州市鹿城區)小南門小商人家庭。1915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十師範學校,1919年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歐陽竟無學印度哲學。在校四年,將印度文化和中國歷史溝通起來,奠定他一生從事外來文化史和亞洲史研究的基礎。
1925年回家鄉永嘉藝文中學任教。這是一所教會學校,校長英國人,華名蔡博敏,是當年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典型人物,平時對學生兇橫無理,仇視中國人民。該年五月底,上海日本帝國主義分子槍殺我紗廠工人顧正紅,激成我國反帝的“五卅運動”。溫州青年學生馬上回響,舉行罷課,參加遊行。藝文中學學生也自動停課,在教師陳竺同、谷寅侯、林醒中等人的支持下,要求參加全市遊行。可是校長蔡博敏卻窮凶極惡地揮舞手槍,守住校門,不準學生外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全校學生起而反抗,相率衝出校門參加遊行。蔡博敏為了貫徹其奴役中國人的政策,竟懸牌開除為首的學生十多人。陳竺同這時挺身而出,先向蔡博敏講理,要求收回成命,蔡置之不理,反威脅教師,於是陳師與谷寅侯、林醒中等先生帶領一些學生離開藝文中學,接著大批學生也不滿蔡博敏的奴化教育而跟了出來。為了使這批學生不至於失學,陳竺同便與谷寅侯先生等籌建一所新的中學,定名為甌海公學(後名甌海中學,今溫州市第四中學前身)。在選擇校址時,陳竺同多次調查,最後選定蛟翔巷底九山河畔作為校址,將廟宇擴建成校舍,並推谷寅侯先生為校長,陳竺同為校董事會董事兼教師。藝文中文遭到溫州人民的唾棄,從此停辦。
1928年陳竺同到了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專攻墨經與因明的互證以及印度婆羅門思潮傳入中國的歷史。翌年出版《二十年來日本勢力下之滿蒙》,引起日本警廳的注意,又於1930年回歸上海。先在復旦大學和中國公學任教,與著名學者鄭振鐸、周予同過從甚密,常應約為《教育雜誌》《學生雜誌》等寫稿。後受楊東�招引,離滬赴桂,執教於桂林師範專科學校。不久,因不容於廣西當局,重返上海,繼續任復旦大學與中國公學教授。
1937年抗戰爆發後,陳竺同回到家鄉,在溫州中學和溫州師範學校任教。此後任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中山大學、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院教授,顛沛流離於粵北、滇南和桂林之間,直至1954年才由廣西大學調回廣州中山大學,1955年因病逝世。
陳竺同在溫州師範學校任教雖僅一、二學期,但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今天,居住在台灣海峽兩岸的他的學生,仍深深地懷念著他。他的專長是外來文化史和亞洲文化史,而對溫州地方史也有很深的造詣。當時正是舉國上下抵抗日帝的時期,他特地給學生們選授林景熙的《冬青詩》,並詳細介紹林氏檢拾南宋帝後諸陵遺骨加以埋葬的史實,還向學生講述一些不大為人注意的民間抗倭英雄事跡,如平陽蒲門一個樵夫力抗一股倭寇,從而使蒲門免於毀滅之事。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注入愛國思想,也使學生從此喜愛文史課,走上研討史學的道路。
陳竺同一生著作頗多,除散見於上述諸雜誌以及上海《暨南大學學報》《中山大學研究院專刊》等的文章外,已經結集出版的有:《二十年來日本勢力下之滿蒙》(抗戰前上海華通書局出版),《中國上古文化史》(抗戰前上海開明書局出版),《中國文化史略》(1948年上海文光書局出版),《兩漢和西域等地的文化經濟交流》(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另有遺著《中國哲學史》《中國工業技術史》《中國戲劇史》等講義和講稿,有待整理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