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10年11月8日 生於北京市。
1927年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中)。
1927-1928年 在清華大學工程學系學習。
1931年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1931-1934年 在清華大學任教。
1934-1935年 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學習。
1935-1939年 在德國柏林技術大學測量系學習。1937年取得特許工程師學位、1939年取得工學博士學位。
1939-1940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0-1945年 為中國地理研究所研究員。
1943-1945年 在同濟大學兼任教授。
1945-1948年 任交通部鐵路測量總處處長兼總工程師。
1948-1952年 任嶺南大學教授。
1951年 任嶺南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1952-1956年 任華南工學院副院長、一級教授。
1953年 被選為廣州市人民代表、市人民政府委員。
1956-1959年 任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副院長、兼天文大地測量學系主任。被選為湖北省人民代表、湖北省政治協商會議主席團成員、湖北省測繪學會理事長。
1959-1969年 任國家測繪總局總工程師兼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所長。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3-1982年 任國家測繪總局總工程師。被選為第五、第六、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測繪學會第二、第三屆副理事長,第四屆名譽理事。
簡介
陳永齡出生在北京市一個職員家庭,不滿5歲即上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國小,國小畢業後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國中和高中。1927年夏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學系,1929年工程學系因故停辦,他遂轉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繼續攻讀,1931年畢業,又回到清華大學任教。
1934年中英庚款董事會招考第二屆公費留學生,陳永齡被錄取去英國學習大地測量,進入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1935 年又轉入德國柏林技術大學測量系學習,1937年取得特許工程師學位,1939年取得工學博士學位。他的指導教師是德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波茨坦大地測量研究所所長埃格爾特(Eggert)教授和史麥爾(Schmenl)教授。博士論文是:《大地測量用矢量和用經典平差方法的比較》。
在德國學習期間,為獲取更多的測量知識和了解國際測繪科學技術發展動態,陳永齡進行了許多學術活動和參觀學習。如1938年曾去羅馬參加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的學術會議,利用暑假一個月的時間去瑞士威特公司實習,後又去捷克測量局參觀。1939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專門去巴黎學習了半年法語,以便能閱讀更多的外文書刊。
工作經歷
1939年秋,陳永齡學成回國,在香港與清華大學文學系高棣華女士結婚。那時祖國各地烽煙四起,半壁河山遭日本侵略軍鐵蹄踐踏,東部沿海地區已全部淪陷,他遂由香港轉去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主講測量平差和地圖投影等新課程。1943年陳永齡在四川中國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員的同時,還在同濟大學兼任教授,主講大地測量學、測量平差法等課程。
1944年曾赴印度考察大地測量。1948年冬,陳永齡去廣州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任教,直到1949年10月14日在廣州迎接了解放。1951年,陳永齡出任嶺南大學理工學院院長,他是第一位中國籍的院長。1952年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及粵、湘、鄂部分工科院校合併成立華南工學院。1953年陳永齡任該工學院副院長。
1956年,當時高教部決定籌建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後改稱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簡稱武測,現合併入武漢大學),陳永齡認為,這個決定對發展中國的測繪教育和科技事業影響深遠,因此不僅親任武測籌委會副主任委員,還積極參與主持武測的籌建工作。1955年他還親自率領有關人員風塵僕僕地來到武漢,為該校選定了珞珈山以南的天門山一帶為校址。1956 年建校後,陳永齡任武測副院長兼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在他的直接領導下,武測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陳永齡還親自擔任了研究生的指導老師。他主持制定了武測的《1956-1957 學年工作綱要和教學科研工作計畫》和《1957年科研工作計畫》,並在1957年舉行了武測第一次教師科學研究討論會和學生科學報告會。同年創辦了《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學報》。這些工作都為該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陳永齡十分重視和關心對青年教師的培養。1957年4月,他在武測校刊上發表的題為“與青年教師談進修問題”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和業務水平,才能使高等教育質量不斷地提高,才能使中國的科學技術迅速趕上國際水平。”他親自和青年教師共同討論制定教學方案,幫助他們選擇教材,向他們傳授教學方法,鼓勵青年教師大膽工作,並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鍛鍊成長。陳永齡還親自為身邊工作的青年教師制定學習、進修規劃,為他們提出努力目標,指明研究方向。他告誡青年教師,學習進修要以所在教研組的專業內容為方向,一開始不要好高騖遠,要加強培訓樹立牢固的基礎。他專門抽時間為青年教師補課,就是在外地出差也不忘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在陳永齡的教育培養下,今天這批青年教師不但是各單位教學、科研的骨幹,而且已成為中國測繪事業的棟樑之才。
陳永齡在任研究所所長時,對研究所青年不但言傳,而且身教。有位剛從大學畢業分配來研究所從事翻譯工作的青年,因不懂專業,加上語文水平較低,譯出來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以一個長者身份,找他到自己的辦公室,耐心細緻地幫助,逐字逐句地給他修改譯文。從大學理工科畢業的青年人,他們撰寫的論文,由於普遍存在文學水平較低、表達能力較差、邏輯性不強的問題,陳永齡所長逐句逐段地幫助他們修改論文,詳細講述撰寫論文的一般格式和基本要求。凡是聆聽過陳永齡所長教誨和親身感受他熱情、耐心幫助過的人,無不為之感動,並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級教授,但他為人師表、待人誠懇、謙虛謹慎,他是位所長,但從不以領導者自居、自傲,年輕人把他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親切地稱他為陳老師。
在長期的大學教學工作中,陳永齡始終十分重視高等測繪教育中的教材建設,1931年他在清華大學剛恢復的土木工程學系任助教時,就與同任助教的夏堅白共同編寫了《養路工程學》,這是一本結合中國當時實際的好教材,被收入大學叢書,於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位年僅20齣頭的青年,在教育界開始嶄露頭角。
陳永齡於1939年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時,開始編寫大學測量教材《測量平差法》,1943年寫成,1947年出版。該書曾由商務印書館前後發行6版,影響比較廣泛。1943年陳永齡在同濟大學任教時,開始著手中國第一套《大地測量學》教材的編寫。於1949年末完成了該書的編寫,並對1932年夏堅白著的《實用天文學》進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實,連同已出版的《測量平差法》等大地測量用書,形成了中國第一套內容比較充實,文字深入淺出的大學測繪教材。商務印書館作為大學叢書分別於1952年和1953年出版並再版,受到中國測繪界的歡迎。
陳永齡在武測任教期間,分別於1957年和1958年撰寫出版了《大地測量學》(上卷一、二分冊),該書吸收了國外大地測量教材的優點,緊密結合中國測量事業建設和發展的需要,理論與實際並重,對大地測量學的重大問題都做了精闢的論述,成為中國建國後一部理論較系統、內容較完整、闡述較全面、切合中國實際需要的大地測量教科書。此書至今仍對大地測量教學和教材的編寫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可惜的是陳永齡編寫的《大地測量學》下卷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查抄他的辦公室時丟失,一直未能找到。這對中國大地測量教材和學術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突出貢獻
20世紀60年代中國空間大地測量剛剛興起時,當一位教師將美國《衛星大地測量概論》一書翻譯手稿送給他看時,陳永齡立即將它推薦到出版社,使該書及時出版,成為中國第一本介紹衛星大地測量的參考書。
20世紀70年代衛星大地測量發展很快,涉及範圍很廣,陳永齡借鑑了國外經驗和根據中國情況,力主在中國引進衛星都卜勒技術,這一建議於1976年被採納,其重要意義是在中國建立了比較精確的地心坐標系,為中國空間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也為探索天文大地網總的尺度因子、方位偏差等量的大小,提供一種獨立的可資參考的外部檢核數據。在1988年12月“全國陸地、海洋衛星定位網年會”召開時,他不顧年老多病,行動不便,毅然決定參加會議,並親自寫了賀信和有關建議,後因會議改在五樓召開,他實在難以上樓,不得不請別人代他在大會上發言。與會代表聽了他的發言稿無不為之感動,陳永齡是將這一嶄新手段套用於中國測繪工作的倡導者。
陳永齡,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一級教授,他襟懷坦蕩,對人誠懇,遇事認真,近60年來他在測繪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是集教育、科研和生產技術於一身的大地測量學科的帶頭人,對當代中國大地測量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