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聚陵園

陳星聚陵園

陳星聚,字耀堂,河南省臨潁縣台陳鄉台陳村人,公元1817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現在,陳星聚墓猶在,臨潁縣政府曾撥款加以修繕保護。

陳星聚陵園
陳星聚,字耀堂,河南省臨潁縣台陳鄉台陳村人,公元1817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舉,同治三年(1864) 47歲被任命為福建省順昌縣知縣,以後又先後擔任福建建安(建甌)、閩縣(福州)、仙遊、古田知縣。在他出任縣令期間,憂國憂民,辦事認真,是老百姓衷心擁戴的父母官。調任閩縣縣令後,為政清廉,政績斐然,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光緒初年,陳星聚被調往台灣,任鹿港、淡水同知,同治十年升任台灣淡水同知,在任5年又調任鹿港同知。光緒四年(1878年)任台北知府。據<<臨潁縣誌>>記載,他“性沈毅,讀書務窮理,遇人厚而待己嚴”。為官20多年,熱愛祖國,體恤民情,政績顯著。陳星聚任順昌知縣時,閩省郡邑類陷沒,順昌賊尤猖獗,營卒之凶頑,客民之橫暴,民不聊生。陳星聚至官,迭用剛柔,兼施威惠,始連官民為一體。左文襄公(宗棠)賢之,薦於朝,交軍機處記名升用。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重修的《順昌縣誌》卷十五“職官.知縣”章節介紹:“陳星聚,道光已酉(1849)舉人,河南人,同治三年(1863)任(知縣),興利除弊,政績頗多。”陳星聚在順昌為官三年,廣為百姓愛戴。
當時正是中華多難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者紛至沓來,蹂覦我國東南沿海。寶島台灣物產豐富,自然也成了侵略者垂涎、覬覦的對象。陳星聚上任伊始,便召集民工,修築加固台北城池。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又積極購置武器,擴充軍隊,隨時準備迎戰入侵之敵。1884年8月,法帝國主義出兵進犯基隆。9月,基隆被攻陷,法軍旋即兵分兩路,進攻淡水、台北,並封鎖了台灣與大陸的交通。陳星聚,早已置生死於度外,下決心與台北共存亡。他命令妻子帶領闔家老小10餘口,團團圍坐在府衙後花園的水井旁邊,一旦城池陷落,即舉家殉國,決不受辱。台北軍民在他的激勵之下,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終於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為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響亮的正氣歌。
不幸的是,陳星聚由於夙夜憂勤而積勞成疾,背上生了毒疽,疾病纏身,於公元1895年去世。
陳星聚在外做官20多年,對家鄉人民十分關愛。據《臨潁縣誌》記載,“光緒三年大飢,道饉相望,星聚捐谷千石,又賑本鄉數百石”。因此,臨潁家鄉的人民親切稱呼他為“陳官”,“陳官”的美名至今在民間盛傳不息,津津樂道。因他在台北為官,又追封為“道台”,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家鄉陳村改為“台陳”,即現台陳鎮所在地。
現在,陳星聚墓猶在,臨潁縣政府曾撥款加以修繕保護。如今,在台灣的陳星聚後代人仍與他的家鄉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關心著家鄉的發展變化。陳星聚陵園落成之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及夫人陳萬水,以及數萬民眾參加落成典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