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簡介
中國食品名城 —— 漯河 漯河市(英語:LuoHe City;漢語拼音:Luò Hé Shì ) 經緯度 北緯33°24′—33°59′,東經113°27′—114°16′ 轄區 轄臨潁縣、舞陽縣、源匯區、郾城區、召陵區和一個國家級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 政府 漯河市政府駐郾城區。市委書記:靳克文;市長:祁金立 時間 漯河市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台北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郵政編碼 462000 電話區號 (+86)0395 汽車牌照 豫L 方言 中原官話(漯項片) 漯河(LuoHe)位於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7′--114°16′,北緯33°24′--33°59′,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農業基礎條件較好。境內河流為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淮河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並在市區交匯,濱河城市特色明顯。漯河是河南省下屬的一個地級市,是京廣鐵路上的重要城市,處於許昌和駐馬店之間。北距省會鄭州代名140公里。西78公里是平頂山市。南66公里是駐馬店市,東55公里是周口市,現已評為“中國品牌城市”,而且是中西部首個、全國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裡定居生息。賈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多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賈湖遺址的釀酒工藝、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商周時期,漯河小鎮就逐漸形成,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宋書-州郡志》記載:“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魏師南伐,破許昌城,潁川郡治召陵,稱南潁川郡。”潁川郡治,原在陽翟(今禹州),後遷許昌。北朝魏軍攻占許昌城後,南朝宋所屬的潁川郡治便設在召陵縣的奇雒城,領召陵、曲陽、臨潁三縣,稱南潁川郡。
北朝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撰著《水經注》卷二十一汝水篇中寫道:“汝水又東南,經奇雒城西北,今南潁川郡治也,隱水出焉,世謂之大隱水。”在《水經注》卷二十二潁水篇記載:“潁水又東南,汝水支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別瀆於奇雒城三十里,世人謂之大隱水也。東南徑召陵縣故城南。”酈道元曾實地考察了這些水道,其注準確可信。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漯河召陵,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文宗字祖”。 隋朝,把漢代以來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郡兩級,南潁川郡遂被取消。隋煬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併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資治通鑑》記載:“唐代平淮蔡吳元濟叛亂,曾運楊子院(今江蘇義征縣南)米,自淮陰溯淮入潁,自項城入殷,輸於郾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三月,唐軍與淮蔡軍“夾殷水而軍,諸軍相顧望,無敢涉殷水者。”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築了寨牆,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今周口)鎮遙望相呼應。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岳飛率一支輕騎駐守郾城,和金兀朮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士,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拐子馬”,史稱“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朮又率兵十二萬進逼臨潁,岳飛督軍迎戰。部將楊再興率三百輕騎為前哨,至小商河,突遇金軍大隊,陷入重圍。經浴血奮戰,斬敵千餘人。終因寡眾懸殊,再興及所部皆戰死。葬於河岸南小商橋。岳飛乘勝進軍朱仙鎮,大敗金兀朮的十萬大軍。此役收復潁昌、蔡、陳、鄭、郾城、朱仙鎮,消滅金軍有生力量。金軍軍心動搖,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中國地名大辭典》曰:“螺灣河,在河南省郾城縣東,名螺灣渡。”《清一統志》曰:“澧河自縣東南螺灣渡北流合沙河,今京漢鐵路經之。”由於這裡雙河匯流,舟楫便利,東通於海,西達于山,南北陸路暢達,故商旅群集,百貨薈萃。楚漢、冀魯、山陝商賈,雲集於此,進行物資交流。明永樂年間,郾城知縣王季立,曾作《螺灣買棹》詩詠之曰:“沙河東流碧,螺灣匯雙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來多。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木棉繭如雪,收入雲間梭。”由此可見其繁華之一斑。 漯河(5張)?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裡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隨著漯河經濟的發展,牛行街牲畜貿易市場的擴大,以及漯河車站的升級,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新華字典》、《辭源》、《辭海》等權威字書,也先後相繼認可。《現代漢語詞典》註:漯,漯河,市名,在河南。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歸許昌專區管轄。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併入漯河市,同歸許昌專區管轄。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現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止2005年底,漯河城區面積102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萬人。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漯河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全市共有7個街道、27個鎮、21個鄉。 漯河市 面積2617平方千米,人口257萬(2003年)。 源匯區 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郵政編碼462000。區人民政府駐長江西路。 郾城區 面積413平方千米,人口48萬人。郵政編碼462300。區人民政府駐海河路。 召陵區 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49.7萬人。郵政編碼462300。區人民政府駐汾河路。 舞陽縣 面積776平方千米,人口61萬人。郵政編碼462400。縣人民政府駐舞泉鎮。 臨潁縣 面積821平方千米,人口75萬人。郵政編碼4626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 此處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止2005年底。
城市人口
全轄區總面積為2617平方公里。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萬人。人均公共綠地13.1平方米,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43.9%。轄臨潁縣、舞陽縣、源匯區、郾城區、召陵區和高新區,共有51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281個村。根據2008年人口抽樣調查結果來看,我市人口狀況是總人口256.90萬人,與2007年的255.69萬人相比增1.21萬人,常住人口248.05萬人,出生率10.41‰,死亡率5.66‰,自增率4.75‰。人口總量和三率呈穩步提升趨勢。 全市有回族、維吾爾、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壯族、土家族、拉祜族、彝族、朝鮮族、布依族、佤族等38個少數民族,共36450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42%。其中回族3539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7.3%,蒙古族301人、滿族114人,其它少數民族人口較少。
少數民族分布情況:源匯區10335人、召陵區10536人、郾城區5403人、臨潁縣5012人、舞陽縣3908人、高新區202人。 每個鄉(鎮、辦)都有少數民族,臨潁縣繁城回族鎮是我市唯一的民族鄉鎮。少數民族人口在千人以上的鄉鎮12個,分別是: 臨潁縣城關鎮、繁城回族鎮 舞陽縣侯集鄉 源匯區馬路街辦事處、老街辦事處、順河街辦事處 郾城區城關鎮、龍城鎮、新店鎮、孫莊鄉、孟廟鎮 召陵區天橋街辦事處、召陵鎮 少數民族聚居村27個,其中少數民族500 人以上的聚居村16個。分別是: 臨潁縣城關鎮東關村、陳莊鄉黃連城村、繁城鎮清街村、東街村、鍋壅口村 舞陽縣城關鎮西街村、北舞渡鎮順河街村、侯集鄉河北街村、章化鄉付莊村 郾城區龍城鎮回馬村、新店鎮斗王村 召陵區召陵鎮前油李村、後油李村、久寨徐村、常村、歸村,火車站對面有家網咖應不錯
經濟建設
市情概括漯河鹽礦資源豐厚,保護完整,已探明鹽礦面積77平方公里,遠景儲量400億噸,而且鹽層多、鹽質純、成份高、氯化鈉含量高達98.88%,是全國品位第一、儲量第二的大型礦床。近幾年,鹽礦資源開發力度加大,鹽化工業發展較快,相繼有金大地、永銀、奇能等一批鹽化工企業投資漯河,鹽化工業正成為我市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成長點。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評價漯河是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第二屆中博會在河南召開,並把食品分會放在漯河,說明漯河本身食品產業優勢突出,配套完備。中博會前夕,《經濟視點報》中博會特別報導組走進漯河,深入解讀漯河現象,解析漯河經驗,將一個開放、和諧、創新、發展的魅力漯河展現給中外賓朋。 漯河現轄臨潁、舞陽兩縣和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及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60萬人,其中城市建成區6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60萬人。
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8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居全省第2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1億元,增長28%、居全省第2位;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82.3%,居全省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95億元,增長2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4億元,增長2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3億元,增長1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60元,分別增長10.3%和14.9%。 2010年漯河市進出口總額3918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9.6%。其中,出口總額1539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8%;進口總額23791萬美元,增長44.4%。契約利用外資33266萬美元,增長23.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2315萬美元,增長29.40%。
漯河是一個鍾靈毓秀、泛舟輕歌的北方水城。淮河的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並在市區交匯,一城春色半城水,寓風景長廊、生態長廊、文化長廊、休閒長廊於一體的沿河美景盡顯城中,是北方少有的水景城市、森林城市。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35.2%和31.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5平方米。憑藉親水融綠、環境秀美的獨特城市風貌,漯河先後摘取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桂冠。 工業建設漯河是一個特色鮮明、享譽四方的食品名城。
漯河食品加工主導產業特色明顯,培育出了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集團、全國著名的速食麵生產企業南街村集團、全國首家葡萄糖飲料生產企業樂天澳的利集團等一批知名食品企業。全市食品工業年加工生豬1500萬頭,占全省的23%;年加工轉化糧食500萬噸,占全省的11%;鮮凍豬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全市有4家企業進入全國食品工業百強,有8家企業進入全省食品工業50強;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3.3%。漯河以食品工業發展的卓著成效,成為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和保證體系建設雙試點市、全國首家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市、全省食品工業基地市、全省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
漯河是一個改革創新、充滿活力的開放城市。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新進展,國有企業改革較早完成轉機建制任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422.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62%。現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漯河,美國杜邦、美國高盛、可口可樂、日本火腿株式會社、中糧集團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韓國樂天、香港華懋和協鑫、台灣旺旺和康師傅、南京雨潤等一批境內外知名企業在漯河都有較大的投資項目,並獲得了良好的投資回報。漯河是全國綜合改革試點市、全國開拓農村市場試點市、國家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市、中部最佳投資城市。
漯河是一個大局穩定、社會和諧的文明城市。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全面加強。計畫生育、環境保護、土地管理三大國策得到較好落實。依法治市、基礎教育、民眾體育、殘疾人康復、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等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信訪工作全省先進,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公眾安全感指數全省第一,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漯河是全國首批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全國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平安建設先進市、全省安全生產優秀市和全省雙擁模範城。
目前,漯河正處於建省轄市以來的最好時期。全市人民正在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奮力在新的起點再創新業、再展宏圖。“十二五”時期,漯河市將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建設中原經濟區為重大機遇,以“三化”協調發展為基本途徑,以富民強市為中心任務,圍繞“一區兩城一中心”(創建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建設全國最具競爭力的中國食品名城和中原地區富有魅力的生態宜居名城、建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發展定位,著力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著力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產業集群
全市6個省定產業集聚區呈現出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並形成了各自產業優勢和特色。臨潁縣產業集聚區以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服裝紡織、機械加工為主,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閩商群體和特色鮮明的休閒食品產業集群;舞陽縣產業集聚區以鹽化工產業為主導,兼顧加工貿易產業,至目前,產業集聚區內已有各類企業近60家;源匯區沙澧產業集聚區先後引進了三星紡織、銀屏繡花、誠洽製衣、銀河紡紗等一批紡織製衣企業,初步形成了粵港紡織工業園;郾城區淞江產業集聚區形成了以樂天澳的利、小帥才食品為龍頭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以大河型材、金海岸公司為龍頭的建築建材產業集群,以雙星機械、九江電器為龍頭的機械製造產業集群,以方匯藥業和蓮花醫療器械為主的醫藥醫療產業集群等“四大產業集群”;漯河市東城產業集聚區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食品配套和電子機械等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更是被納入了全省電子信息產業“一體兩翼”發展戰略;漯河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圍繞食品主導產業發展,成功引進了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泓一朱古力等項目,並促成中糧、旺旺等企業追加投資,成為名企、名牌、名品的聚集地。
雙匯集團是以肉類加工為主的大型食品集團,目前總資產100多億元,員工6萬多人,年產肉類總產量300萬噸,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在2010年中國企業500強排序中列160位。雙匯集團是跨區域、跨國經營的大型食品集團,在全國17個省市建有現代化的肉類加工基地和配套產業,在31個省市建有200多個銷售分公司和現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8000多噸產品通過完善的供應鏈配送到全國各地。雙匯集團在日本、新加坡、韓國、菲律賓等國建立辦事機構,開拓海外市場,每年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億美元。 雙匯集團堅持用大工業的思路發展現代肉類工業,先後投資40多億元,從已開發國家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4000多台套,高起點、上規模、高速度、高效益建設工業基地,形成了以屠宰和肉製品加工業為主, 養殖業、 飼料業、屠宰業、肉製品加工業、化工包裝、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業外貿等主業突出、 行業配套的產業群。 雙匯集團堅持自主創新,打造創新型企業。
雙匯擁有國家級的技術中心、國家認可實驗室和博士後工作站,建立有高素質的產品研發隊伍。圍繞消費轉型和產業升級,進行中式產品的改造、西式產品的引進、屠宰行業的精深加工,做出了200多種冷鮮肉、200多種調理製品、600多種肉製品的產品群,滿足消費需求。雙匯高低溫肉製品是"中國名牌",雙匯集團是國家質檢總局授予的"國家質量管理卓越企業"。雙匯集團堅持用現代物流業改造傳統的屠宰業,率先把冷鮮肉的"冷鏈生產、冷鏈配送、冷鏈銷售、連鎖經營"模式引入國內,大力推廣冷鮮肉的品牌化經營,實現熱鮮肉、冷凍肉向冷鮮肉轉變,傳統銷售向連鎖經營轉變,改變傳統的"沿街串巷、設攤賣肉"舊模式,結束了中國賣肉沒有品牌的歷史,引導了行業的發展方向,雙匯開創中國肉類品牌。
截至目前,漯河培育出年銷售收入超500億元的企業1家,超30億元的企業5家,超10億元的企業11家,超億元的企業135家。 依託這些企業,漯河市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食品產業發展呈現集聚效應,引來名企扎堆。其中有8家世界500強企業,還有來自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的國際知名企業。不僅如此,一批國內食品強勢企業也相繼落戶漯河。
交通運輸
漯河是一個區位優越、交通發達的樞紐城市。漯河城市啟於北魏、盛於明清,曾以商貿和水陸交通發達而享譽中原,在明朝永樂年間已是“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水旱碼頭”之稱。今天的漯河,更是四通八達,是國家重要的幹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航空漯河北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將近一小時高速公路車程,南距信陽明港機場將近一個小時高速公路車程。 2011年底京港高鐵運營後車程半個小時。 鐵路國家南北、東西交通大動脈京港高鐵、京廣鐵路、漯寶(豐)鐵路、漯阜(陽)鐵路4條幹線鐵路縱橫交匯於漯河,是國家中部重要的綜合鐵路客貨運十字樞紐,具有重要的經濟、交通和戰略意義。 公路京港澳高速、寧洛高速、107國道及5條省道貫穿全境,構成全省重要的鐵路和高速公路“雙十字”交通樞紐。
文化藝術
傳統文化漯河地區以農曆節氣為名的地方物色較濃的民俗節日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趕廟會)、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螞蟻生日)、七月七(牛郎會織女)、七月十五(鬼門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十來一(十月初一)、臘月二十三(小年)等。 元宵燈展暨焰火晚會
元宵燈展是漯河市區節日文化的傳統項目,為活躍節日氣氛,豐富春節期間全市民眾的文化活動,從1988年起,每年都有舉行十五元宵節燈展,展出時間一般一周左右。參加單位是市區所有機關、企事業及駐漯單位,根據各自的經濟實力,製做大小不同的花燈。特別是前幾屆燈展,各單位參展的積極性都很高,平均每年參加展出大型花燈150盞。這些花燈一般高2—3米,長寬各3—4米,有些大型花燈高16米,寬12米,集燈、聲、音、形、高科技於一體,從各方面表現漯河市區各行各業突飛猛進、強勁發展的情景,謳歌現在改革開改美滿的幸福生活。這些花燈造型別致,製作精良。每年一百多盞花燈,製作工藝各種各樣。不少精品花燈使觀眾看後流連忘返,嘆為觀止。每年元宵之夜,漯河市區萬人空巷,男女老少,湧向燈展展區,觀看一年一度的節日燈展。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來漯觀看燈展的民眾多達十萬人之多。自1988年到2005年,漯河市共舉辦燈展16屆,製作參展大型花燈2853盞,觀眾180多萬人,對漯河市的節日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2006年以來,漯河市委、市政府創新活動形式,把每年的元宵節燈展演變為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焰火晚會,至今已舉辦三屆。每年焰火晚會由政府出資數十萬元,從“世界花炮之鄉”——湖南瀏陽購進上萬枚大型禮花彈,裝點漯河的夜空,烘托節日氛圍,已經成為我市人民民眾每年元宵節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 民間藝術
漯河市民間藝術表演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深受民眾歡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早在解放前,漯河就是水旱碼頭,經濟繁榮,商賈雲集,後還逐漸人口增多,相應地也帶來了外市的民間舞蹈等藝術表演形式,豐富了原有的民間藝術種類,在民間不斷傳播。在清末,市區一些民舞愛好者和商人組織起了民間藝術表演社,有獅子舞、竹馬舞、高蹺行走、嗩吶吹奏、鬧傘表演、推小車、搖旱船、肘閣等。由總社領導,分派各個表演隊按指定時間、地點進行表演,其演出經費由各自表演隊負擔。演出活動一般是在春節進行,演出地點在都街道兩旁,表演隊每到一處,常常是觀眾如潮,爭先恐後觀看錶演,店鋪老闆也都先後放鞭炮燃放以示歡迎。還無償拿出菸酒、糕點給表演隊員發放。這一傳統習俗在源匯區沿襲至今。每到元宵節期間,四面八方各種城市和農村民間藝術表演隊紛紛走上街頭,盡興表演、市內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門也都大開方便之門,歡迎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特別是2008年民間藝術大賽,以弘揚傳統節慶文化,高揚團結、拼搏、實幹、創新的漯河精神為主題,挖掘民間藝術資源,展示我市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時代風貌,營造“喜慶、和諧、安康”的節日氣氛。來自兩縣四區的30支代表隊參與了比賽。參賽人員全部為鄉鎮農民兄弟,他們精彩的表演和純熟的技巧讓民眾領略了漯河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秧歌、花鼓、肘歌、舞龍、舞獅等異彩紛呈,不僅把來自各民間演出團體的精彩節目集中起來,而且讓廣大農民朋友走上舞台,展示自我,展現他們的新形象、新風貌、新生活,讓他們從以往對文化活動被動觀看變為主動參與,引導農民民眾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互動。此舉不僅激發了民間藝人的創作熱情,更顯示出漯河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國傳統的內家拳之一,是中華武術的瑰寶。明末清初,河南洛陽馬學禮遇一隱士傳授此拳,其得藝弟子馬三元是漯河市臨穎縣繁城鎮人氏,數百年來此拳世代相傳。後來流傳國內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變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內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槍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個動作組成一個動作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種動物(龍、虎、猴、馬、雞、燕、鷂、蛇、熊、鷹)的真意內涵,一個動作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點是動作簡單,內涵豐富,集養生健身,技擊為一體,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習練受益,通過鍛鍊使人體全身內外達到高度協調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練法有定式和動式兩種。定式是在靜止狀態下,規範動作,掌握要求,增強肌肉力量;動式是在定式的基礎上,做運動練習,在快速運動的情況下,仍能掌握要領要求,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最後在千變萬化的動態情況下,仍能作到周身內外緊密配合,發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動作快而剛猛,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技擊性強,數百年來被拳家視若珍寶。1991年,日本組團到河南學習此拳,省體委聘呂瑞芳老師負責傳授,日本代表團回國後,在日本雜誌上刊登專輯,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國武術之核心”的字樣,可見此拳的重要價值。
近年來,我市舉辦了三百年來的首次全國心意六合拳研討會和兩次影響很大的邀請賽,通過交流,打破了數百年的保閉局面,並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會”,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論、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書,由“中華武術展現工程” 製作面向全國出版發行教學光碟一套。雖然在普及推廣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對此優秀拳種的普及和發展狀況仍不理想,存在著失傳的危險,急須進一步的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對此項古老而優秀的拳種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繼承發揚。 雙人旱船舞臨潁縣南街村的雙人旱船舞是由單人旱船舞演變而來,是由兩個坐船女、一個老梢公和一個撐船女,表演漁家在打魚時,遇到的不同情景故事,具有河南地方戲劇形式的舞蹈。
雙人旱船舞起源於清末,師承五代,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由於此舞運用了大量的地方戲的調子、動作、又因舞姿活潑、衣著考究、道具美觀、舞步不俗、動有意思、靜有圖樣,使雙人旱船舞既可地攤表演,又可登台演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民國二十七年,該舞在漯河市演出時,外國記者曾多次拍照,老藝人李水長,把照片存至1983年失傳。片上印有民國二十七年字號。
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路徑臨潁,為了歡迎大軍,臨潁軍民專門在城北關大操場舉行雙人旱船舞的表演。1951年隨軍記者李季,著有《出擊》一書,書中敘述了大軍進入臨潁縣城時,臨潁人民用雙人旱船舞歡迎部隊的景況。 1957年該舞參加許昌地區民間舞蹈會演,獲二等獎。並代表許昌地區,參加河南省第三屆民間舞蹈會演,獲一等獎。在鄭州演出結束後,蘇聯專家和翻譯同演員親切握手,親吻祝賀演出成功。著名豫劇大師常香玉、陳素真也慰問了表演雙人旱船舞的所有成員。通過鄭州會演確定參加全國民舞會演,因女演員突發病未能參加。當時的河南日報第一版正中,還刊登了雙人旱船舞的表演劇照。
由於歷史的原因,雙人旱船舞停演了好多年。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由於精神生活的需要,南街村民1987年又重新組織起了這一民間舞蹈,其陣容超過了任何歷史時期,連續幾年在漯河市民間藝術大賽中,獲特等獎,在廣大人民民眾中享有勝譽。 舞陽農民畫舞陽縣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它滋生於古老文明的文化環境中,是從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剪紙、剌繡、泥塑、壁畫等古老傳統中發展而來的。1987年,舞陽縣組織召開了“舞陽現代民間繪畫研討會”。1987年9月,武天舉等人創作的《東河灣·西河灣》、《柿鄉》、《左鄰右舍》、《瑞陽》、《五月人倍忙》、《六月六》六件作品入選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美術展覽《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展覽》展出,受到許多專家的高度稱讚。
1988年2月,舞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同年9月,河南省第一所農民畫院“舞陽農民畫院”成立,武天舉任農民畫院院長。同時,選送100幅農民畫作品參加1988年9月第一屆河南藝術節畫展。1990年8月,武天舉的新創作品《場邊》、《老夫老妻》獲入選獎。同年10月,在河南省第二屆藝術節中,《場邊》、《老夫老妻》均獲展覽二等獎。1993年9月,舞陽農民畫20幅作品參加上海寶山“全國現代民間繪畫藝術交流展”。舞陽農民畫不但參加國內重大美術展覽活動獲各種獎項,還漂洋過海赴香港至烏拉圭、新加坡、西德等國家地區參展,獲得極大成功。1998年12月5日,中央電視台七套“農村文化巡禮”節目組專程對舞陽農民畫院採訪報導。
舞陽縣文化館經常組織農民畫作者舉行作品分析研討會,使隊伍不斷壯大,新作不斷湧現。截至2007年舞陽農民畫有30多位作者,600多幅作品分別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或被選送國外展出,其中《左鄰右舍》、《東河灣·西河灣》、《果熟時節》被評為一、二、三等獎,並被國家、省、市收藏。 銅器舞銅器舞又叫“八大扇”——因主奏樂樂器為四扇大鐃、四扇大鑔而得名。
該舞流傳在源匯區問十鄉一帶,印板王、問十、董莊、草河李等村,皆有銅器會。據印板王的老藝人黃海東講,銅器舞源於清朝末葉太平天國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據印板王村領舞人李明德說:開始只打銅器不舞,但有“捂”、“亮”、“撂”、“托”等手勢動作。後來,為了使表演更加熱鬧,增加了“跨”、“跳”、“蹉”、“跑”等步法及“穿插”、“剪子鼓”、“自轉”、“急跳”、“走馬燈”等調度。分段落段,段與段之間用音樂及領舞獨舞銜接,就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另外,今天的“八大扇”是由原來的“四大扇”(兩扇大鐃、兩扇大鈸)變化來的,伴奏樂器原來只有一面小堂鼓、一面大鑼,一對手鈸、一面小鑼,當時叫“四大件”。現在已增加到“九大件”。
銅器舞的音樂共分七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有自己的名稱及特色,第一段:一鐃;第二段:小花鑔;第三段:別子;第四段:剪子鼓;第五段:三五鐃;第六段:走馬燈;第七段:大花鑔。主奏樂器是:大鐃、大鈸、伴奏樂器有大堂鼓、大鑼、手鈸、小鑼等。領舞化醜臉,頭上包黃扎巾(像太平軍那樣),上身穿藍褂子、白內衣,下身穿黃彩褲,腰束淺青腰帶,白布補襪,黑軟底革靴。大鐃演奏者化黑臉,大鈸演奏者化紅臉,頭上都包黃扎巾,上身穿白褂子,下身穿黃彩褲,腰束淺青腰帶,白布襪、黑軟底靴。主要道具是一面竹節小鼓(班鼓),一根擊鼓和指揮用的竹鋼小棍,是領舞兼指揮的工具。
按照問十村一帶的民俗,銅器舞於冬閒在大街通衢及廣場空地演出,重大節日在舞台上亦可表演,第一段,調度線較短,多用“亮”鈸手勢及“跨”、“換”步法,節奏稍平緩。第二段,突出“穿插”的調度形式和大鈸花齊奏手法及“跳”、“蹉”等步法。第三段,突出“捂”、“撂”、“托”等擊奏手法。第四段,突出走“剪子鼓”的調度形式,演員在走動中表演。第五段,突出大鐃的不同擊奏手法,調度線最短,表演氣氛熱烈。第六段,全曲一百七十二小節,其中一百一十九小節運用“走馬燈”似的調度形式表演,突出“跳”的步法和領舞“自轉”的調度形式。第七段,是全舞的高潮,動作幅度大,節奏稍快,氣氛熱烈,大鈸加花擊奏的手法,得到完美的體現。銅器舞的表演,有著特殊的風采和韻味:第一:動律一致,分段演出;第二:領舞指揮,風趣幽默;第三:相輔相成,珠聯壁合。一九八五年四月,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南分會與河南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辦公室,對該舞錄了像。 龍舞
郾城何莊青龍會起源於清光緒年間,先是村裡的知名人士何發明、何同順等人積極倡導組織發起的龍燈會,在每年的春節鬧元宵期間表演,還在各個廟會、名人祝壽、做生意人開業慶典等進行巡迴演出,倍受人們的喜愛,期間的舞龍高手有何俊舉、何俊芳等人。他們在農閒時一方面習武強身,一方面舞龍弄珠,因民眾對這一象徵吉祥的龍燈非常喜愛,又加上當時舞龍人的敬業,長時間的演練切磋,何莊村的龍燈會逐漸發展起來,並在當時漯河、郾城等周邊地區經常巡迴演出,逐漸、服飾、道具都較原來有了壯大和更新。
1966年文革年後,曾因多種原因中斷演出了二十年的形成影響。民國年間,又以何國欽、何本立、何寶德為首的第二代舞龍人。在原來基礎上又進一步的發揚光大,無論演員隊伍時間。直到1996年又以時任何莊村村委書記何長勛為首,何寶德、何玉德、何玉坤等人為技術教練,並由原來的一條龍舞增加為現在的兩條龍舞,表演套路以前光是在地上玩“龍翻身”、 “就地十八滾”等又增加了“龍走獨木橋”、“龍翻山”、“高山決鬥”等,現有套路表演不下十餘種,何莊青龍會是郾城區民間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青龍會的龍是青龍,舞龍者自身穿青彩衣,舞蛛蛛者身穿紅彩衣,樂隊著黃彩衣,現有70多人,本舞的鑼鼓伴奏,有快、慢、輕、重的強烈區別,但不受節奏限制。玩蛛蛛者帶領青龍開始恭賀跑場子,然後進行套路表演,如“就地十八滾”、“龍走獨木橋”、“龍翻山”、“龍鑽節”、“走八孔橋”“龍鑽山洞”、“高山決鬥”、“耍大夔(kui)等十餘種套路。已成為何莊村周圍數十里,漯河境內村民百姓最喜愛的一支民間表演隊伍。 獅舞郾城“東關獅子會”成立於1897年,是由吳聚才(1877年出生)從南陽拜師學藝歸來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東關獅子會”起初叫“東關故事會”,以“雙獅舞”為主打節目,另外還配有“竹馬”、“二鬼絆跌”(又叫二鬼摔跤)、“九節鞭”等節目,整場演出大約要三四個小時。其中“雙獅舞”共分:“玩燈”(燈,又叫繡球,夜晚可亮),“耍棍”、“獅子吃碟子”等三部分組成;“獅子吃碟子”是整個舞蹈的精彩之處,羅漢宴請賓客,桌子上擺放十六個分別裝有鮮美菜餚點心的碟子,獅子偷吃羅漢去護,整個舞蹈圍繞著一偷一護展開表演,獅子每吃一盤點,就地翻滾,連續數次,直到桌子上的菜餚盤點全部吞完。羅漢大怒,手執神禪訓斥獅子,獅子自覺慚愧,又將菜餚原封不動一一吐回。這一系列的舞蹈動作表演中,十六個盤點在獅子腹中不翻不爛,原樣吐回,十分精采,表演中,獅子與羅漢撒嬌、咬耳朵、啃腳,用屁股撅羅漢,羅漢則用神禪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一番嬉戲,妙趣橫生,令觀眾捧腹大笑。特別是到了晚上玩耍時,雙獅兩眼發光,隨著舞步,伴著鼓點,一明一暗,神吃妙吐之後,還能吐出帶火的蓮花燈,讓人觀後拍手叫絕。且演員技藝精湛,表演細膩,在當時方圓百里享有盛名。
到了第二代傳人楊大雷(1919年出生)領班時期,又增加了武術(單刀、雙刀)、氣功(油錘灌頂、胸口碎石、上刀山)等一些雜耍節目,又壯大了隊伍,當時整個舞獅隊高達八十人左右,有令旗(指揮)、打擊樂隊、竹馬隊、獅子隊、武術隊、二鬼絆跌等,綜合演出,更為壯觀。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所有服裝道具被毀,演出因此中斷。1979年,時任村支部書記李慶典又重新組織恢復了“東關獅子會”。服裝、道具、樂器全部重新購置,同時恢復了部分的傳統節目。 嗩吶臨潁縣以李望根、陳松齡、楊海軍為主的嗩吶吹奏班,不僅在許昌地區屢獲一等獎,而且在漯河市區也多次獲一等獎。
1988年10月,他們代表漯河市赴鄭參加河南省首屆藝術節,全省嗩吶吹奏強手如林,臨潁嗩吶吹奏時而婉轉動聽,時面高亢激越,吹悲樂如泣如訴,吹喜樂陶人心醉,其所吹奏的歌曲,戲曲無不折服前來圍觀的人群,使之駐足忘返。經過幾天的角逐,在二十多個嗩吶班中名列榜首榮獲“狀元杯”獎。另外,李望根、陳松齡、楊海軍吹奏的嗩吶,於1993年赴湖南長沙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首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分別榮獲一等獎、貢獻獎。 剪紙剪紙是一種在紙上剪出來的畫,人們將剪好的圖案貼在門楣、窗子、桌子、柜子....等,以表達自已的喜樂、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們又稱之為"剪畫"或"窗花"。剪紙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多取材自喜慶節令、五穀豐收、民間戲曲故事、兒童、動物等,既饒富情趣又裝飾美觀,故深受大家喜愛,在今天,剪紙不再局限於套用的範圍,其儼然成為藝術形式的一種。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與中國造紙術同時出現的藝術,至今仍興盛於中國的民間。南方的纖巧秀逸,北方的渾厚蒼勁。中華大地,各地風格不同,每一位藝術家又獨成一體,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我們將展示這一中華民間藝術。 張保俊在不斷學習和創作過程中,不斷汲取中國民間剪紙的精華,融合北方和南方兩種不同的剪紙風格為一體,在河南豫中地區博大深厚的文化積澱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原地域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風格。其作品以豪放誇張的藝術造型,古樸質樸的剪工線條,瑰麗奇特的藝術想像,濃郁醇厚的鄉村氣息和田園情趣,堪稱中國民間剪紙的一絕,被譽為中華古老民間藝術新進綻放一枝奇葩,尤為獨特的事,其自創的雙手並用、左右開弓的剪法更是與世無雙,精彩絕倫。 其作品以豪放誇張的藝術造型,古樸質樸的剪工線條,瑰麗奇特的藝術想像,濃郁醇厚的鄉村氣息和田園情趣,堪稱中國民間剪紙的一絕,被譽為中華古老民間藝術新近綻放的一枝奇葩,尤為獨特的事,其自創的雙手並用、左右開弓的剪法更是與世無雙,精彩絕倫。主要作品《教子成材》、《孝敬老人》、《計畫生育好》、《二龍戲珠》、《豬八戒娶親》、《猛虎下山》、《松鶴延壽》等。
體育發展
漯河體育中心 漯河市體育中心始建於1998年,總占地面積433畝,是漯河市規模龐大,功能齊全的體育重點工程項目。其地處風景秀麗的沙澧河畔,景色宜人的雙龍文化區,交通便利的107國道和長江路交匯處,附近高校、房產林立,構成了漯河市城市旅遊的新亮點,是廣大市民休閒、健身的理想場所。中心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了漯河市的整體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樹立了對外開放的形象,將為漯河經濟的繁榮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漯河市體育中心下設有主體育場、體育館、綠茵健身俱樂部、游泳場、商貿公司等實體,並擁有一支艱苦奮鬥的集體、開拓進取的團隊。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體育中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全民健身為導向,以組織承辦高水平的體育競賽為重心,積極發揚“團結協作、創新發展、排難奮進、爭創佳績”的創業精神,短短几年間,已先後成功承辦和舉辦了全國田徑錦標賽、亞青賽、足協杯賽、綠化江河義賽、女足超級聯賽、哈薩克斯坦男籃邀請賽和“雙匯之夜”、“中原之春”等一系列大型賽事和文藝演出。通過這些活動大大提高了漯河的知名度,促進了開放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設步伐,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民眾體育保持全省先進行列 在民眾體育方面,市體育局以“科學鍛鍊,健康生活”為主題,以增強人民體質,擴大體育人口為目標,積極開展科學文明的健身活動。每年都要舉辦全民健身活動周和規模較大、社會影響較好的民眾體育活動3次以上,中小型比賽活動50次以上。定期舉辦全運會、市直機關運動會、老年人運動會、殘疾人運動會、職工運動會、中小學生的運動會,已形成制度。同時,注重指導全市各個單項體育協會,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開展小型多樣的體育活動。目前,漯河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民眾已達90多萬人。在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我市連續四次被原國家體委授予“全國田徑之鄉”稱號;舞陽、臨潁分別於1992年和1998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自2001年起至2007年底止,市體育局已連續七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周優秀組織獎和先進單位”,連續七年被省體育局授予全民健身優秀組織獎;2005年,市體育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
競技體育方面,落實奧運爭光計畫為重點,不斷完善訓練網路,進一步最佳化配置體育資源,集中力量發展優勢項目和有潛力的項目,從而不斷提升我市競技體育在全省的位次。我市運動員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性青少年比賽,共獲金牌126塊、銀牌132塊、銅牌91塊;在參加河南省各項比賽中共獲得金牌1107塊、銀牌951塊、銅牌652塊,其中41人次打破河南省青少年紀錄;有5人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性比賽,獲2金4銀1銅;1986年、1992年、1996年、2002年、2006年組團參加河南省第六、七、八、九、十屆運動會,團體總分在全省18個省轄市中分別為第10、7、8、10、6名。目前我市共開設14個運動項目,其中射箭、柔道、田徑等10個項目位居全省前六名。我市培養和輸送的長跑運動員董俊峰在廈門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獲得國際組第四名、國內組亞軍;在鄭汴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獲國際組第三名、國內組冠軍;方磊獲全國青年拳擊錦標賽冠軍、全國拳擊錦標賽冠軍、亞洲青年拳擊錦標賽第五名,為漯河增添了光彩。 承辦高水平體育比賽日益頻繁
區劃以來,我市體育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發展。2000年以來,先後建成可容納3萬名觀眾的體育場一座、可容納4000名觀眾的體育館一座,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市游泳館正在建設中。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1285個,場地總面積174萬餘平方米,人均0.7平方米。 在體育設施的管理和經營中,加大體育產業開發力度,積極承接大型體育比賽和商業性文體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漯河對外開放的知名度。先後成功承辦亞洲青年足球錦標賽預賽、全國桌球俱樂部甲A比賽、全國男排錦標賽等一系列大型比賽76次,其中國際級12次、國家級48次、省級16次。多次被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足協授予“全國最佳賽區”稱號。在承辦各類比賽活動期間,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河南電視台等幾十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報導,共播發圖像和文字新聞稿件近3萬次。目前,我市體育場館設施的使用率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居前列。2007年,我市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最佳賽區"稱號。
媒體
漯河新聞媒體為:漯河電視台,漯河經濟電視台,漯河有線台,漯河人民廣播電台,漯河日報,漯河廣播電視報。 漯河電視台漯河電視台創建於1986年9月26日,自辦頻道為12頻道和21頻道,電視塔高232 米,現有職工177人,其中大專以上人員143人,具有初級以上職稱113人。全台設有15個部室和宏圖影視廣告公司。自辦欄目有:《漯河新聞聯播》、《百姓視點》、《沙澧兒女》、《政風行風熱線》、《今日漯河》、《經濟報導》、《開心時刻》、《新農村》、《說文解字》、《綜藝50分》等16個,每天自辦節目長度達70分鐘。 漯河網漯河網創建於2010年3月30日,現在是漯河市最大的市民網上信息平台,生活平台,漯河網提供 網友交流和了解漯河文化和歷史,休閒娛樂,便民信息才,人招聘,等多欄目,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漯河日報《漯河日報》是中共漯河市委機關報,1986年7月1日創刊。1993年元月1日由《漯河報》更名為《漯河內陸特區報》,由四開四版變為對開四版。2005年10月1日更名為《漯河日報》。
名勝古蹟
許慎墓位於召陵區姬石鄉許莊村東。墓冢高約4米,底徑約14米。許慎(約58-約147),汝南召陵 (今召陵區) 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著《說文解字》。 許慎墓位於召陵區姬石鄉許莊村東。墓冢高5米,底徑16米,墓前立清康熙、光緒年間碑刻二通,墓后蒼柏林立。當地文物部門征地12畝,建許慎陵園。光緒二十五年,東阿周世專程至墓地祭墓,並在城東北隅購地三畝,建許南閣祠,內設“太尉南閣祭酒諱許慎字叔重之位”,上懸“五經無雙”匾額,現為郾城縣許慎紀念館。1986年許慎墓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彼岸寺石幢
在郾城區中學內。建於北宋。高12.18米,幢基為石刻八角形海池。底層是六角形須彌座,每角有透雕二龍柱相支,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6個佛龕。再上為四角形四天王龕,有八棱形角柱。其上為幢身,高3米多,重9噸余,刻有小篆《彼岸寺碑銘》,上為廡殿式石作,有伎樂嬪伽、人首鳥足等圖像。再上為六角千佛造像碑。造型優美,挺拔壯觀。 上尊號與受禪碑
在臨潁縣繁城鎮。刻於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隸書,字型方正,近於熹平石經,傳為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字,世稱三絕。碑文記載東漢延康元年(220年) 魏公卿將軍勸進及獻帝禪位於魏王的歷史事件。 楊再興墓在臨潁縣城南12公里的商橋村。墓冢高大,翠柏茂密。冢前刻有“宋統制楊再興將軍之墓”的石碑,相傳為岳飛用槍頭刻成。墓前有祠,祠內有明清石碑數通,記載其生平事跡。楊再興,漢族,江西吉水縣人。幼年家境貧寒,跟隨父親在贛河一帶捕魚為生。時值金兵又大舉進犯中原,岳飛為抗金廣招天下英雄。楊再興為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和岳家軍紀嚴明的軍風所感動,欣然投奔。自此,楊再興隨岳飛轉戰南北,身經百戰,屢建奇功。 北舞渡山陝會館彩牌樓
在舞陽縣城北25公里北舞渡鎮。鎮臨汝水,西通汝洛;東下江淮,北轉鄭汴。江南商貨由此吞吐中轉。有“裝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之稱。鎮內山陝會館為秦晉巨商籌金創建。彩牌樓居會館拜殿前,清道光五年(1825年)山陝糧商同建,為三間六柱五樓。建築精巧玲瓏,雄偉壯觀。 小商橋小商橋位於臨潁縣黃帝廟鄉小商橋南小商河(潁河故道)上。橋為敞肩單孔石拱橋,長20.87米,寬6.67米。大拱競夸11.6米,矢高2.13米,矢跨比為1/5,拱券面厚0.65米,小拱淨跨2.13米,矢高1.2米,兩岸小拱腳間距20.2米,主拱和小拱均由20道拱石並列砌築而成,主孔每塊拱石間均由咬鐵連線。券面石浮雕有天馬,獅子,蓮花和幾何圖案,拱之上端置有獸,伸出橋身。橋墩下部四角有高浮雕金剛力士像,雙肩扛拱,雙手上托,大小一尺左右,造型生動,風格古樸。據方誌記載,小商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現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築風格,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
最大的一次修築是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小商橋是一座時代較早的古石橋,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做工精緻,是研究建築和交通史的重要資料。1986年小商橋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大修。 陳星聚墓陳星聚墓位於臨潁縣城南6公里,台陳鎮台陳村西南陳氏祖墳內。占地1650平方米,南北長55米,東西寬30米。墓前原有華表、碑碣,墓兩側為石刻林。1958年和1965年,陳星聚墓兩次遭到破壞,現僅存墓碑和墓冢。1982年,縣政府撥款重修陳星聚墓碑,建磚瓦碑樓一座,高4.7米,寬1.7米,厚1米,墓地面積480平方米。2004年11月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漯河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沙河天然浴場和濱河遊園,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以生態、休閒為基調的開源森林公園,以科技、綠色、環保為特點的天翼公司種植基地已成為旅遊熱點。漯河有著名的“紅色南街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社會主義好》等革命歌曲,激昂雄壯、催人奮進。南街村是一個美麗而帶有傳奇色彩的村莊,每年都吸引著國內外數十萬各界人士來觀光考察。漯河的大門永遠為海內外遊客敞開。 南街村南街村景區位於河南省臨潁縣城東南隅,緊靠107國道、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面積1.78平方公里,是一處特色人文旅遊景區,現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河南省紅色旅遊景點和河南省南部精品線路的重要景點。
南街村旅遊以發展模式、教育理念、發展方針、分配辦法、生活方式及創建共產主義小社區偉大實踐為特色。全面展示南街村獨特的紅色人文景觀,通過近幾年的不斷發展、完善,南街村旅遊已初具規模,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八大觀光旅遊景區:“工業園區、高新農業園區、村民住宅區、文化景區、文化教育遊覽區、廣場文化展示區、熱帶珍奇植物遊覽區和革命傳統教育區”。
廣大遊客在親身感受“游鄉村都市,品南街產品,觀紅色文化,感集體優越”;豐富內涵的同時,還會收到洗禮心靈、升華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使廣大遊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沙澧公園沙澧公園位於河南省漯河市沙河景區岸線長約8公里、澧河景區岸線長約4.3公里,分別利用“結繩記事”和“三點、一軸、四區”的表現手法,使園內呈現春花含笑、夏綠濃蔭、秋葉碩果、冬枝傲雪的綠化景觀。在看到園內喬灌相擁、四季花開、碧波蕩漾、草木蔥蘢的怡人景象後,客人為之陶醉。 初秋的傍晚,漫步沙澧河兩岸,夕陽下的沙澧公園,成了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公園裡用石子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有的一直延伸到水中,綠油油的草坪好像一條綠色的毛毯,給河堤披上了綠裝,踩上去軟綿綿的,舒服極了。高大挺拔的樹木象哨兵似的沿河矗立,在河堤周圍形成了一個避風的港灣。走進公園,頓時有一種清涼寧靜的感覺。美麗的景色被河水倒映,呈現出一幅水墨畫。沙澧公園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在沙澧河的交錯環繞下,大放異彩。
教育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是1999年3月經國家教育部(教發[1999]26號)正式批准建立的一所綜合性普通高等專科院校。目前是由省教育廳、漯河市政府領導管理,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辦學管理體制。...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是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專科院校,學校始建於1957年,是省級文明單位。位於河南省內陸特區——漯河市,校園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沙澧河環繞。 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學院,是漯河市委、市政府為落實省委書記徐光春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而設立的,主要為漯河中國食品名城和河南食品產業培養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漯河高中漯河高中是河南省首批示範性高中。學校前身為國民黨教育部1948年7月建於信陽雞公山的中原臨時中學,著名教育家周祖訓任校長。現有南北兩個校區。 漯河二高漯河二高,學校的藝術特色教育宗旨是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使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在專業上得以系統的培養,優勢得以發揮,為考入高校進一步打好基礎,鋪好道路。在豫南乃至全省、全國都享有很高的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