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人傷寒論講稿

陳亦人傷寒論講稿

(二)中風傷寒脈證 (三)葛根湯證 (十六)痞證

圖書信息

作者: 陳亦人 (作者), 王興華 (合著者), 張民慶 (合著者), 石瑋 (合著者)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叢書名: 中醫名家名師講稿叢書·第3輯
平裝: 32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117142014, 9787117142014
條形碼: 9787117142014
產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6.2 x 1.8 cm ; 499 g

內容簡介

《陳亦人傷寒論講稿》主要內容簡介:《傷寒論》是中醫學中現存的第一部理、法、方、藥兼備的經典著作,其辨證論治體系與診療方法對臨床各科都有指導意義。因其方藥的組成嚴謹,療效顯著,自問世以來,一直被廣泛套用於臨床,故又有“方書之祖”的稱譽,一直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列為中醫必讀之書。時至今日,仍為高等中醫院校必修的主幹課程之一。

作者簡介

陳亦人,出生於1924年7月5日,於2004年8月24日逝世。江蘇沭陽人。家世業醫,14歲隨祖父彥三公、父親平甫公學習中醫,3年後拜沭城儒醫戴笠耕先生為師。1945年獨立懸壺濟世,因擅治疑難重症而名聞鄉里。1955年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研習,畢業後留校執教。曾任南京中醫學院古典醫著教研室副主任、傷寒教研室主任、江蘇省中醫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86年晉升教授,同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工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江蘇省名中醫。先生涉足杏苑60餘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擅治各種疑難雜證,尤其是在精神神經疾病、胃腸病、心腦血管病、肝炎等疾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近5。年的中醫教學生涯中,先後講授《中國醫學史》、《中醫診斷學》、《傷寒論》、《溫病學》、《中醫內科學》等多門課程。經過數十年的磨礪,終於成為中醫教育界的一代名師,並總結出一套適合於不同層次人才教學要求的《傷寒論》教學方法。先生是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任4版和5版《傷寒論》教材編委,獨著的《傷寒論求是》為研究生教學中的精品課程,主編的《傷寒論譯釋》、《傷寒論教學參考資料》等深受各界好評。先生不僅為本校不同專業、不同層次本、專科生講授了多門課程,而且培養了傷寒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十餘名,碩士研究生二十餘名,不少已成為所在單位醫、教、研的帶頭人。先生還牽頭主辦多屆全國傷寒師資培訓班,為全國中醫界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先生一生不僅傳道授業解惑,更時刻注重育德樹人,力倡《傷寒卒病論集》中張仲景為後人樹立的為醫品德,要求學生背誦和默寫《傷寒卒病論集》,其中飽含著先生樹人育德的良苦用心。先生為南京中醫藥大學傷寒學科的建設傾注了畢生精力,從人才引進、培養、結構調整,到學科研究方向的確立,無不與先生的奮發努力有關。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奮鬥,傷寒學科已建立起一支職稱層次合理、知識結構相對全面的醫、教、研隊伍,躋身於全國傷寒學研究的前列。雖然先生後來因年事漸高而離開了傷寒學科的領導崗位,但作為傷寒學科點的學術帶頭人,他仍然不知疲倦地發揮著指導作用,即使在生病住院的日子裡,他談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傷寒學科如何發展的思路和方法。先生將畢生精力獻給了中醫藥教育事業,他的一生是為中醫教育和學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一生,先生的崇高品德和豐厚學識在傷寒學界乃至整箇中醫學界有口皆碑,先生的業績已在中醫藥學術發展史上描下了厚重的一筆,他的眾多著述、醫療經驗和學術思想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他的行醫為教品德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總綱
一、陽證和陰證初起辨證
二、寒熱真假辨證
第三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一、太陽病脈證治法大綱
(一)太陽病脈證提綱
(二)中風傷寒脈證
(三)溫病風溫脈證
(四)汗下先後辨
二、傳經、不傳經、欲解時
三、、桂枝湯證
(一)桂枝湯證正局
(二)桂枝湯證變局
四、桂枝湯禁例
(一)脈緊無汗禁
(二)酒客禁
(三)服湯吐者禁
五、桂枝湯類證變法
(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二)桂枝加葛根湯證
(三)桂枝麻黃各半湯
(四)桂枝二麻黃一湯
(五)桂枝二越婢一湯
六、麻黃湯證
(一)麻黃湯證正局
(二)麻黃湯證變局
七、麻黃湯禁例
(一)尺中脈遲禁、誤下尺中脈微禁
(二)胃家寒禁
(三)咽喉乾燥禁、淋家禁、瘡家禁、衄家
(四)亡血家
(五)汗家禁
八、麻黃湯類證變法
(一)大青龍湯證
(二)小青龍湯證
(三)葛根湯證
九、蓄水證
十、蓄血證
十一、汗吐下火迫變證
(一)汗後表虛里實證治
(二)過汗陰虛陽虛證治
(三)汗後虛滿證治
(四)汗後胃中虛冷致吐
(五)汗下後余邪留肺作喘
(六)誤治劫津熱傳陽明證
(七)誤吐下傷胃液胸陽
(八)總論誤下變證
(九)誤下遂利不止證治
(十)誤下損及胸中之陽
(十一)下後復發汗表里俱虛
(十二)誤汗下導致水氣不行
(十三)梔子豉湯證及變法禁例
(十四)結胸證
(十五)髒結證
(十六)痞證
(十七)火逆證
(十八)欲愈候辨證
十二、壞病
……
第四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第五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第六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第七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第八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第九章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第十章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第十一章 《傷寒論》相關問題評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