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幼民

廖幼民(1883-1953年)江西省石城縣人。少習舉子業,清末廢科舉乃轉習學堂,後罹偏癱為同邑鄧躍池治癒,乃師事之而習岐黃。

廖幼民(1883-1953年)江西省石城縣人。少習舉子業,清末廢科舉乃轉習學堂,後罹偏癱為同邑鄧躍池治癒,乃師事之而習岐黃,30年代寓居南昌,受聘於姚國美先生主持的江西國醫專修院(後來的江西中醫專門學校),教習《傷寒論》。抗日戰爭期間避居贛州,乃整理講稿而成《傷寒論新詮》。
至於“寫傷寒”,前輩注家數以百計,贛水之濱代有名賢。江西的傷寒家當以喻昌為最著名。喻嘉言繼方有執之後以六經分證重新編次《傷寒論》條文,對《傷寒論》的分類研究貢獻卓著。影響所及,《傷寒學》一直到 20世紀 50年代都在江西中醫隊伍中占據學術優勢。姚荷生、楊志一萬友生傅再希諸先生都是“《傷寒》爛熟於胸中”的。姚荷生先生授課時 ,常提及其師謝雙湖先生慨然以“半部《傷寒》治百病”的佳話。20世紀30年代任教於江西中醫專門學校的廖幼民先生著有《傷寒論新詮》一書,萬友生先生所著《傷寒論講義》、《傷寒知要》以及“寒溫統一論”學說都在全國中醫界產生深遠影響。陳瑞春先生的《陳瑞春論傷寒》和《傷寒實踐論》也可謂江西傷寒學最新碩果。對比廖幼民先生、萬友生先生、陳瑞春先生三代江西傷寒學家的著述 ,我們就能感覺到江西學人與時俱進的步伐。廖幼民先生的出生地石城縣僻處贛閩之邊,其北鄰廣昌而連南城.南城古多名醫,代有著述。江西中醫學院揚卓寅教授縱覽其歷史淵源,名之為“江醫學流派”。旴江子弟業醫藥者南下東進贛閩廣大地區,將旴江醫學流派傳播於其地。匡萃璋先生於六七十年代在石城所見:其業中醫者多為南城人,其業中藥者號稱“建昌邦”,是旴江醫學之影響甚為深厚。廖幼民先生所師從的鄧躍池先生是否建昌人氏雖未考證。但廖幼民先生學術之肇源於旴江學派則可以推及。因此廖幼民先生《傷寒論新詮》實可視為旴江醫學流派的一枝碩果。
人們學習《傷寒論》至“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病進也。”的條文未免心存疑惑,而歷代注家亦多從正邪勝負的角度泛泛注之,很多醫家臨證多年之後亦未見過厥熱勝負證,但《傷寒論》這樣臨床實錄的著作豈有虛語?70年代,匡萃璋先生讀到廖幼民先生所著《傷寒論新詮》一書,於上引條文下注曰:“此為螺鏇菌感染之回歸熱······先厥後熱者陽證頗多,古注本病惟陳平伯合理,亦緣其經驗多爾。”《傷寒論》中所描述的“厥熱往來”到底是什麼病,歷代注家無人能實指,只能從“陰陽勝復”上隨文衍義。廖幼民先生在50餘年前即指此症為回歸熱。這是極有見地,極為難得的。證諸當代有關文獻的描述:“回歸熱”絕大多數起病急驟……體溫於1~2d內迅速升高,達40℃左右。大多呈持續性……發病3~6d後體溫驟降,可在2~4h內驟遇至常溫或常溫以下,伴以大汗,甚至休克。在無熱間歇期中,患者常感虛弱無力……經7~9d的平均無熱期,多數病人有復發……蜱傳回歸熱的復發一般為2~4次。“(實用內科學)第8版)。由於衛生條件的改善。由虱、蟬傳染的回歸熱已甚罕見,但在仲景所處時代,此病可能廣為流行,“厥熱往來”只不過其主要臨床表現的實錄而已。廖幼民先生是否親驗此病,或亦僅得諸文獻,不得而知,但他確是實指“厥熱往來”為回歸熱的第一人,其歷史地位是不應遺忘的。由此而聯想到《金匱要略》的狐惑病仲景的描述雖形象而確鑿。但後學總覺得難以把握,至60年代趙錫武先生實指其為“白塞氏病”則中醫學界的疑竇遂渙然冰釋。與之相較則廖幼民先生實指“厥熱往來”之功實更早更偉,謂其為“仲景之功臣”實當之無愧。
廖幼民臨床經驗豐富,療效甚佳。匡萃璋先生先生於70年代在石城尚聞諸口碑,但其臨床資料已無從獲得,只是在其《傷寒論新詮》中略能窺見一二。如其注當歸四逆湯及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條謂:夏秋吐瀉流行時,常有下利、厥寒、脈細欲絕者,其厥寒處,其額間必微汗濈濈,與四逆湯之無汗及全身大汗者不同也,其脈雖細而浮數,與四逆湯證脈沉微而遲者自異也。且常見惡寒或頭昏痛、壯熱等表證,而舌尖粗絳、苔厚白黃,心下痞滿等症,俱為四逆湯所不具。蓋緣外感風寒,內服生冷膩滯甘壅物品。產生痰飲,停於心胸,阻滯正氣,氣血不得四布則肢寒、脈細也。甚者肢寒及膚,至全身皆冷而微汗,予本方皆應效如神,至夜半必厥回、脈出而利止也。”廖幼民臨診辨證之細緻與運用方劑之靈變,於此可見。
廖幼民先儒後醫,其學術成就既得之於學業的勤勉。三折肱的體驗,也得諸其深厚的漢語文化基礎。《傷寒論新詮》一書徵引注家文獻達50餘種.在當時戰亂年代能收集如此眾多的資料,足見其博覽之宏富,且於諸多注家中能羅列對比擇善而從,其自注之文更約而有致,切中肯綮,使讀者洞見奧妙,得其要領。其對古事的細密勾稽,亦能反映其漢學素養。如其釋“索餅”一詞曰:“劉禹錫《贈進士張盥詩》曰:“‘憶爾懸弧弓,余為座上賓,舉著食湯餅,祝詞添麒麟。”馬冰卿云:“湯餅而舉著食之,即世之長壽麵也。’又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煮餅是切麵條,湯煮,水淘過,熱湯漬食之,即索餅也。”索餅是否即麵條,量未必定論,但此類勾稽卻非深有學養不能偶得。
《新詮》刊行於抗日戰爭期間,故流布不廣,中醫學界知之者甚少。匡萃璋先生70年代得之於廖幼民族人經符先生處,披閱一過,既欽佩作者其人學術造詣之宏深,又驚詫石城其地山清水秀之有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