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箇舊市蔓耗鎮,地處蔓耗鎮西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7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區57公里。東鄰黃木樹,南鄰元陽,西鄰小蔓提,北鄰卡房狗街。下轄5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57戶,有鄉村人口1280人,其中農業人口1280人,勞動力63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49人。全村國土面積11.75平方公里,海拔570米,年平均氣溫20.3℃,年降水量1112毫米,適合種植玉米、香蕉、木薯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050畝,人均耕地3.16畝,林地14578.5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22元。該村不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委會有耕地總面積4050畝(其中:旱地4050畝),人均耕地3.16畝,主要種植香蕉玉米木薯等作物;擁有林地14578.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400畝,人均經濟林1.875畝,主要種植香蕉、芒果等經濟林果。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不通自來水,有25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57戶通電,有2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7.55%和87.5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5戶(分別占總數的70.04%和40.86%)。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1輛,機車30輛。
到2009年底,全村無自然村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4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委會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02萬元,占總收入的88.84%;畜牧業收入37萬元,占總收入的5.6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57頭,肉牛134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2.13%;工資性收入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2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人(占勞動力的1.17%),在省內務工8人,到省外務工1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9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7.8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木棉花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委會現有農戶257戶,共鄉村人口1280人,其中男性634人,女性646人。其中農業人口1280人,勞動力635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1280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8人,占人口總數的2.1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63人,參合率98.67%;享受低保6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該村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未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阿龍古中心校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十六中中學。該村委會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97平方米,擁有教師5人,在校學生100人,距離鎮中學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0人,其中小學生100人,中學生50人。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收入、支出等。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6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63.9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3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2人,少數民族黨員32人,其中男黨員29人、女黨員3人。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及村委會委員等組成,下設老寨、水頭等8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35人。
人文地理
阿龍古村委會位於蔓耗鎮西北面,是一個典型的彝族村。阿龍古為彝語,"龍"為虎,"古"為箐,意為箐邊有虎。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的要求,我鎮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有步驟、有計畫、有重點的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結合扶貧工作和部分村民小組集體經濟狀況,積極爭取資金,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全鎮93戶村民搬進了安居工程房。村級活動室、衛生室、村委會辦公室建設全面完成。完成了部分貧困村小組衛生廁所建設,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取得了新的成效。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組織成為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自覺行動,全鎮參合率達10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格局初步形成。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民眾文化生活簡單,公益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法制教育,提高產品經濟意識,提高勞動力素質,為勞務輸出創造條件,引導並扶持村民從事二。三產業。大力發展"公司十農戶"的訂單產業,計畫到"十一五"期末,發展特色產業木棉花70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至2009年的基礎上每年遞增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