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速軍

阿速,蒙古語意為“守衛”,史籍亦稱阿思、阿宿、阿速惕、阿速特,是古代中亞的遊牧民族,持波斯語,信奉東正教,內蒙古語

簡介

阿速,蒙古語意為“守衛”,史籍亦稱阿思、阿宿、阿速惕、阿速特,是古代中亞的遊牧民族,持波斯語,信奉東正教,屬波斯的斯基泰-薩爾馬提亞人,原居高加索以北,頓河下游的庫班和捷別克,後移居到捷爾賓特伏爾加河口,與拜占庭(今土耳其)、谷兒只(今喬治亞)、斡羅思(今俄羅斯)關係密切。史書上又稱作闔蘇,東漢三國時期也稱阿蘭聊或阿蘭。古希臘、羅馬文獻中稱之為Aorsoi、Alanorsi,所謂奄蔡、阿蘭,即其音譯。奄蔡首次見於《史記・大宛列傳》。西漢時期,該民族在康居(鹹海)西北、裏海北部草原遊牧,東漢時期隸屬康居。公元4世紀中期,匈奴人越過頓河,吞併了奄蔡。5世紀中期,匈奴王阿提拉率領奄蔡人西征,一直到達了法蘭西中部的奧爾良,後來成為今天加泰羅尼亞人族源之一。
一部分阿速人依舊留居南俄草原。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時,蒙古大將速不台等率軍自高加索逾太和嶺北上,大敗當地的阿速等部聯軍。 1239年,窩闊台汗率師征服了阿速部落。1253年,蒙哥汗派人搜括阿速人戶東遷,組成阿速軍,在蒙古帝國服役,他們捲髮碧眼,中國人也稱他們“碧眼回回”或“綠睛回回”,在當時是色目諸族之一。
蒙古帝國的阿速人當中,有的因戰功卓著而入傳歷史,《元史》列傳中就記載了阿速首領杭忽思、阿思蘭等父子、兄弟歸附、從征的故事。
杭忽思是阿速國主,窩闊台汗兵臨其境時,杭忽思率眾來降,賜名拔都兒,並賜以金虎符,命他繼續統領其土地百姓。其長子阿塔赤入直宿衛,後來隨蒙哥汗遠征南宋,隨軍抵達四川釣魚山,在與宋兵作戰中因功受賞,蒙哥汗親自賜飲以酒,賞以白金。蒙哥汗死後,在忽必烈汗與阿里不哥、阿藍答兒、渾都海的汗位爭奪戰中,阿塔赤率先赴敵,腹部中箭,毫不畏懼,忽必烈汗聞訊大加褒獎,賞以白金,召入宿衛。其後,他先後扈駕親征阿里不哥、從征李、領兵南征破金剛台、從攻安慶府、下五河口、進攻沿江諸郡,屢建奇功。後來,他帶五百阿速軍鎮戍鎮巢軍(今安徽巢湖市),民不堪命,南宋降將洪福設計乘醉盡殺之,忽必烈汗悲憫不已,賜其家白金五百兩、鈔三千五百貫、鎮巢降民 1539戶,命其子伯答兒繼承千戶,佩戴金虎符。
阿速人阿思蘭,在蒙古西徵兵圍阿兒思蘭之城時,偕其子阿散真歸降,得蒙哥汗的手詔,專領阿速人,且留其軍之半,余悉還之俾鎮其境內。後阿散真戰死,蒙哥汗遣使裹屍還葬。阿思蘭向蒙哥汗進言說:“我的長子死了,不能為國效力,今天把我的次子捏古來獻給陛下,願用之。”捏古來跟從兀良哈台南征哈剌章有功,賞以白金名馬。後來從征伐宋,中流矢而死。其孫忽都帖木兒,武宗潛邸時從征海都,以功賞白金。至大元年,授宣武將軍、左衛阿速親軍副都指揮使。
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元朝政府設立左、右阿速兩衛,後主要屯墾於大都以北,古北口內的潮河川以及雲中(今山西大同)等地。左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置達魯花赤、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等官,屬樞密院,掌宿衛宮禁,兼營屯田以供軍食。右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掌宿衛城禁,兼營潮河,蘇沽兩川屯田,以供軍儲有達魯花赤、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僉事、經歷等官。
元朝的阿速軍在西方傳教士的感召下,開始信仰天主教,1336年7月,這些阿速軍的後裔送一封表示歸順的信給羅馬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 1338年,在帶信給在阿維農的教皇的使團中,除了納昔奧的安德魯和威廉外,還有阿速人托蓋。
阿速軍在元代以後,逐漸融入了蒙古民族之中,成為蒙古永謝布-喀喇沁萬戶的主要來源之一,是舊喀喇沁三部之一。蒙古歷史上著名的阿魯台太師就是阿速特部的首領,最初阿速特部應當追隨阿魯台太師活動於呼倫貝爾地區,阿魯台太師在母納山(今天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山)兵敗身亡後,阿速特部隨喀喇沁孛賚太師活動於今蒙古西部地區;孛賚兵敗,又隨斡羅出少師南下進入河套地區;衛拉特人東進趕走了斡羅出少師,阿速特等部組成了右翼蒙古的永謝布萬戶。達延汗破右翼蒙古三萬戶,收編了永謝部萬戶;後來,永謝布萬戶吸收了朵顏烏梁海,形成了喀喇沁萬戶。北元末期,喀喇沁萬戶在與察哈爾萬戶的衝突中解體,阿速特部在投奔喀喇沁汗的路上,遭到了阿巴嘎蒙古的劫擄,自此阿速特部逐漸淡出歷史。而今天的阿速(蘇)特部後裔,應當主要集中在阿巴噶蒙古(阿魯科爾沁)的地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