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雜蘊第一(蘊,梵名犍度)。世第一法納息一(納息,梵名跋渠)。智納息二。補特伽羅納息三。愛敬納息四。無慚納息五。相納息六。無義納息七。思納息八。
結蘊第二。不善納息一。一行納息二。有情納息三。十門納息四。
智蘊第三。學支納息一。五種納息二。他心智納息三。修智納息四。七聖納息五。
業蘊第四。惡行納息一。邪語納息二。害生納息三。表無表納息四。自業納息五。
大種蘊第五。大造納息一。緣納息二。具見納息三。執受納息四。
根蘊第六。根納息一。有納息二。觸納息三。等心納息四。一心納息五。魚納息六。因緣納息七。
定蘊第七。得納息一。緣納息二。攝納息三。不還納息四。一行納息五。
見蘊第八。念住納息一。三有納息二。想納息三。智納息四。見納息五。伽陀納息六。
相關詞條
-
大毗婆沙論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梵文:Abhidharma Mahāvibhāṣā Śāstra),又稱《阿毗達磨發智大毗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
基本信息 歷史作用 流傳版本 -
《大毗婆沙論》
《大毗婆沙論》是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全稱《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嘉尚、大乘光等筆受。200卷。
《大毗婆沙論》 正文 配圖 -
阿毗達摩[大小乘阿毗達摩]
“阿毗”漢譯為“對”,“達摩”含義為“法”,故“阿毗達摩”即為“對法”。對法,即論典,為三藏之一。
術語解釋 主要區別 -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毗曇心論簡稱《雜心論》,十一卷,尊者法救造。劉宋時代天竺三藏僧伽跋摩於元嘉十二年(435)譯出,由寶雲傳語,慧觀筆受。在此譯之前,已經譯過兩次︰一是...
簡介 各品的主要內容如次︰ 發展歷 《雜阿毗曇心》解釋 補充說明 -
《發智論》
《發智論》是佛教論書。全稱《阿毗達磨發智論》,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譯。《波藪槃豆傳》說是佛滅後500年在罽賓國撰集,《大唐西域記》卷四則說為佛滅後...
《發智論》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發智論
全稱《阿毗達磨發智論》,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譯。20卷。顯慶二年(657)於長安大內順賢閣開始翻譯,五年於玉華寺譯畢。因此論為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書...
簡介 特點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足論》 第七節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第五章 《發智論》與《大毗婆沙論》 第一節 《阿毗達磨發智論》 第一項 翻譯與組織 第二項 《發智論》與六分阿毗達磨 第三項 法相的如實分別 第四項 四...
-
六足論
六足論:六足論是《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阿毗達磨施設足論》、《阿毗達磨識身足論》、《阿毗達磨品類足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六部...
小乘佛教 上述六部論的譯名 附 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相關考證 其次出者為《施設論》 -
薩迦班智達的生平和事業
所有種種,皆為薩迦之人,諸餘學者不過是吾之形影。 ”那人說:“此地方誰也未管轄之時,即由我之官員管轄。 ”法王說:“此乃為小罪孽,但又像煩惱之罪,請淨治此罪孽。
薩迦班智達的生平 薩迦班智達的事業 注 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