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古國

阿拉伯古國

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以前,在阿拉伯半島相繼產生的古代國家。

阿拉伯古國

正文

7世紀 30年代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以前,在阿拉伯半島相繼產生的古代國家。主要有馬因王國薩巴王國希木葉爾王國納巴泰王國巴爾米拉王國希拉王國安薩王國

馬因王國

約建於公元前12世紀,興盛於公元前8~前3世紀之間。建於焦夫地區,以蓋爾諾為首都,曾統治奈季蘭到哈德拉毛大片地區。

薩巴王國

存在於公元前8世紀~前115年,興盛於馬因後期。以馬里卜為首都。《古蘭經》提到薩巴稱:“薩巴人居住之地,有真主的奇蹟,兩座花園,分立左右。”所謂兩座花園,形容薩巴農業興旺,遍地禾苗。馬里卜位於薩那東60英里,為交通要樞。薩巴人曾建馬里卜水壩,工程巨大,技術高超;其較古部分約建於公元前7世紀中葉。薩巴人從事商業與農業。貿易範圍,東至印度,西至衣索比亞,北至埃及、敘利亞等地。薩巴還是中國和西方貿易的中轉站。王國曾派兵駐守半島北部綠洲,以保持商道暢通。薩巴末期,國內動亂,水利失修,土地荒蕪,海上貿易轉入希臘、羅馬人之手,經濟、政治趨於衰落。公元前115年為希木葉爾王國取代。

希木葉爾王國

約存在於公元前115~公元525年。疆土占葉門大部地區,首都薩爾瓦哈。居民從事農業與商業。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葉門的繁榮。希木葉爾人建築了富麗的宮殿和廟宇。薩那附近的卡木丹宮,建於公元1世紀,525年衣索比亞人攻占葉門時被毀。希木葉爾末代國王祖·諾瓦斯是歷史上有名人物,其事跡散見於阿拉伯早期詩文。他原奉基督教,後改奉猶太教,並強迫居民改教,居民不從,遂於524年血洗奈季蘭城,屠殺基督教徒。拜占廷帝國為壟斷海上貿易交通,藉口保護基督教徒,慫恿衣索比亞出兵,於525年攻占葉門,希木葉爾王國亡,祖·諾瓦斯不知所終。
阿拉伯古國阿拉伯古國
納巴泰王國 納巴泰人是阿拉伯遊牧部族,公元前6世紀始見於歷史。早期流動於今約旦西部,後東進,奪取皮特拉城,逐漸定居。從事農業和商業。公元前312年,兩次擊退來犯的敘利亞人,進而擴大疆土。納巴泰國王哈利思四世時代(公元9~28),國勢興盛。國土包括整個巴勒斯坦、約旦東部、敘利亞東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島,以皮特拉為首都。公元 105年,納巴泰王國被羅馬皇帝M.U.圖拉真擊敗,置為羅馬東方行省。皮特拉繼續為西亞至埃及的商業樞紐,直到4世紀。納巴泰人使用阿拉伯語言,用阿拉米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後來演變為阿拉伯人的標準語言,亦即《古蘭經》所用的語言。

巴爾米拉王國

“巴爾米拉”為古城名,阿拉伯人稱為“台德木爾”。位於敘利亞大沙漠北部,大馬士革東北 160英里。公元前2~前1世紀,羅馬與波斯發生戰爭,西亞地區動盪不安。巴爾米拉人乘機占領敘利亞,壟斷西亞商道。巴爾米拉城發展為商業要衝。260年羅馬皇帝P.L.V.E.加列努斯承認巴爾米拉,封其統治者S.奧登納圖斯為“東方總督”。巴爾米拉王國繼納巴泰王國之後,稱霸西亞。王國經濟繁榮,文物燦爛。奧登納圖斯死後,其子繼位,遺孀芝諾比婭(阿拉伯人稱為宰伊奈白)掌權,國勢日盛,版圖南至埃及,北達小亞細亞。芝諾比婭女王名盛一時。273年,羅馬皇帝L.D.奧勒利安進軍滅之,毀巴爾米拉城 (見彩圖)。巴爾米拉王國淪為羅馬屬地。633年為阿拉伯人攻占。
阿拉伯古國阿拉伯古國
希拉王國 遠在公元前,南部阿拉伯人沿阿拉伯半島東岸北上,遷到兩河流域,自稱為唐努赫人。公元242年,波斯薩珊王朝國王沙普爾一世(241~272在位),利用邊境阿拉伯人在幼發拉底河畔建立了希拉王國。“希拉”原為村鎮名,後擴建為城,定為首都,位於巴格達與巴斯拉之間。統治希拉王國的家族屬唐努赫部族中的賴赫米族,故希拉王國又稱為“賴赫米王國”。居民操阿拉伯語,奉基督教。希拉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希拉人成為波斯人與半島內地阿拉伯人的交流媒介,從而促進了波斯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於 633年攻占希拉王國。

安薩王國

 “安薩”是南部阿拉伯部族名。3世紀末,安薩人北遷到敘利亞南部豪蘭地區,流動於敘利亞南部、約旦東部及巴勒斯坦等地,沒有固定首都。其歷史模糊不清,國王世系尤難置信。安薩人操阿拉伯語和阿拉米語,奉基督教一性派,受敘利亞文化的影響極大,對基督教傳入阿拉伯半島南部起過重要作用。5世紀進入拜占廷勢力範圍。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向敘利亞擴張,安薩人與拜占廷軍隊並肩作戰。至 636年為阿拉伯人征服。末代國王迦百列·艾伊赫木改奉伊斯蘭教。

配圖

阿拉伯古國阿拉伯古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