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環境
阿城大蒜產地在阿什河街南城村、白城村、東環村,雙豐鎮雙蘭村,該地域遠離區中心,不受城區各種污染源的污染,且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晰,土質肥沃,降水均勻,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無霜期135天左右,年有效積溫3000度左右,日照充足,阿什河水川流而過,是個天造地設的生產大蒜的好地方。
(1)土壤地貌情況:阿城大蒜生產地域土地資源豐富,以黑土為主;地力肥沃,土壤pH值5.5-7.0、有機質4-6%、全氮0.2-0.3%、全磷0.044-0.065%。該地區土壤肥沃,土質疏鬆,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強,適合作物生長。且屬廣闊的農田區,環境容量大,區域環境質量較好。
(2)水文情況:該地區範圍內的河流屬松花江水系,汛期往往受松花江水影響,水量集中。水源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種植業灌溉水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相應標準的要求,水質質量合格,適宜生產無公害農產品。
(3)氣候情況:該地區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側,太平洋西岸,屬於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特徵明顯,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常受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和蒙古高原的寒流影響,夏季短促、溫熱濕潤。受海洋暖濕氣流影響,春季多大風而少雨,秋夏多暴雨,亦有陰雨連綿之時,春秋氣溫變化劇烈,四季分明。具有明顯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屬半濕潤地區。該地區年平均氣溫3.3℃。一月份平均氣溫-18.8℃,七月份平均氣溫23℃,日平均溫度大於10℃的活動積溫為2800℃。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542毫米;無霜期短,初霜在9月25日,終霜5月3日,約156天。全年日照總時數2700小時。適合於露地蔬菜一年二熟的作物生長。
生產情況
阿城大蒜種植歷史較長,發展也較快,早在11世紀時的金代,阿城建都始即開始種植大蒜。1914年(民國3年)阿城大蒜種植面積1300畝,1936年(偽滿康德3年)為1410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濟體制改革後,1985年,種植面積達7800畝,比1983年增長7.5%;比民國和偽滿時期增長4.7倍。為提高大蒜產量和質量,國家和阿城區政府不斷投入資金扶持阿城大蒜主產區,幫助農民打機電井100餘眼,1998年又為白城村安裝了噴灌設備,使產蒜區的耕地100%變為水澆地,再加上農民不斷增施糞肥,改進栽培技術,改原來的65厘米寬的大壟為33厘米寬的小壟,增加了單位面積的保苗數,加強田間管理,大蒜產量和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從而增加了單位面積的產出,使大蒜面積不斷擴大,到2006年,阿城大蒜栽培面積1000公頃,年產蒜苔2250噸,產蒜頭7500噸。
榮譽認證
阿城大蒜以其獨特的品質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1995年阿城大蒜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1998年阿城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北方大蒜之鄉”,2003年,阿城大蒜被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2005年取得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轉換認證證書,2007年,哈爾濱市阿城區金源綠色農畜產品協會按照無公害農產品一體化申報要求,申請認證無公害大蒜產地1814公頃,申請認證無公害大蒜系列產品認證,檢測完全合格;阿城大蒜的標準化生產,阿城大蒜生產,嚴格按照大蒜標準化生產技術要求進行,在阿什河白城村建立了無公害大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和有機大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阿城大蒜的聲譽,阿城大蒜以其獨特的風味和極佳的品質享譽全國,被中國特產學會命名為“中國北方大蒜之鄉”。
品質特點
(1)外在感官特徵:阿城大蒜有紫皮蒜和白皮蒜兩種。紫皮蒜鱗莖外皮紫色,大瓣種,瓣少而個體肥大,蒜頭有5-7個蒜瓣,單頭重25克左右。蒜瓣圍繞蒜苔座生在莖盤上,外包3-4 層蒜皮,莖盤下面連帶乾枯鬚根,包裹整個蒜頭的蒜皮為紫色,是由葉鞘基部膨大形成的;白皮蒜鱗莖外皮白色,小瓣種,蒜瓣2-7室,每頭6-22瓣。
(2)內在品質指標:阿城大蒜有紫皮和白皮兩種,以紫蒜著稱。紫皮蒜蒜汁稠粘,蒜味辛辣,品質好,宜久存。紫皮蒜所產蒜苔也是蔬菜中的佳品。阿城大蒜富含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產生的熱量很高。大蒜中含有抗壞血酸、尼克酸、硫胺素等營養物質及人體所需要的鈉、磷、鈣、鐵等礦質元素,阿城大蒜含的大蒜素具有抗癌、抗菌和解毒殺菌、健脾開胃、消食去積和預防疾病的作用。阿城大蒜對預防心臟病及血液循環系統疾病亦有良好效果。
地理標誌
根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規定,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金源綠色農畜產品協會申請對“阿城大蒜”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式和條件,農業部決定於2008年8月31日準予登記。
保護範圍阿城區的阿什河街南城村、白城村、東環村,雙豐鎮雙蘭村,地域保護範圍面積為10607公頃,生產面積為1000公頃。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地處東經126°40′-127°40′,北緯45°10′-46°之間,東部、東北部與尚志縣、賓縣接壤,北與呼蘭縣為鄰,南部五常市相望。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