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簡介
閩南火雞主要分布於漳州、泉州、莆田、廈門等地。各地飼養數量在25萬隻以上。閩南火雞是十九世紀中葉,由外國傳教士及旅居國外的僑胞攜帶引入閩東南沿海一帶,經長期飼養繁衍,形成了福建省地方獨特的禽種。
外貌特徵
閩南火雞體軀呈紡錘型。頭部和頸上部幾乎無毛或稍許有細毛。喙微彎曲,尖端角質呈黃色,基部為深咖啡色。眼圓,眼結膜棕色,瞳孔黑色。耳圓,周圍有密集的細毛,無耳廓。頸細而直。體軀長,胸深寬、豐滿,龍骨長而平直。腳長、粗壯,有的呈黑略帶玫瑰色,有的為灰黑色或灰紅色。尾羽發達,狀似倒三角形,末端平整。
皮膚為淡紅色或淡黃色。羽毛青銅色(羽端有一白色條紋)、黑白雜花、紅棕色、淺黑色和白色。成年公火雞頭部皮膚為青銅色,在上額部、耳根後、咽下方長有珊瑚狀皮瘤,其顏色可隨情緒的變化而出現紅、紫、青、綠、黃、白、藍等變化,故有“七色”鳥之稱。
在頸下方嗉囊的前方有一小肉埠,長著一小撮灰黑色捲曲硬毛。興奮時,全身羽毛豎立,尾羽扇形展開,額上肉瘤變色,並伸長變成扁長形,平時肉瘤柔軟,垂蓋於喙上,超過喙尖,常發出“咕嚕”聲,漫步行走,神態十足。成年母火雞羽色與公火雞相似,但略淺,皮瘤不發達,也不伸縮,頸部無肉瘤,身軀比公雞小,常發“咯咯”聲,清晰動聽,性情溫雅,甚為可愛。成年公雞體重5.74公斤,母雞平均體重為2.94公斤。
價值
閩南火雞具有適應性較廣、抗病力強、產肉多、肉質好、能充分利用青綠、野生飼草等優點。雞肉性溫,對氣虛、脾寒者,有壯補功效,常食火雞肉和蛋可以治療胃病,是福建省地方獨特的一個雞種,也是大有發展前途的禽種。
閩南火雞生長較快,公火雞3月齡時體重已達2 kg(本地雞隻有1.25~1.5 kg),而且閩南火雞出肉率高,半淨膛可達80.8%~82.3%,(本地雞隻有66%~70%)。如果用大型火雞(如尼古拉斯白色寬胸火雞,料肉比為2.5~2.9:1,半淨膛88.37%)為父本,與閩南火雞雜交生產商品雞,將對火雞的飼養業和加工業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
品種性能
閩南火雞受精率低、繁殖速度慢、產肉性能差、體尺的變異係數大,選擇改良提高的可能性較大。通過人工授精、控制溫度、提供質高量足的飼料等措施可加快閩南火雞的繁殖速度,提高育雛成活率,促進其快速增重,從而提高其飼養的經濟效益。
生長速度與產肉性能
平均體重:初生47克;30日齡199克;60日齡383克;90日齡公火雞681克,母火雞653克;120日齡公火雞1050克,母火雞954克;180日齡公火雞1562克,母火雞1290克;成年公火雞5740克,母火雞2940克。60日齡料肉比2.0:1,120日齡料肉比2.8:1。120日齡公火雞平均半淨膛屠宰率83.77%,母火雞84.07%,120日齡公火雞平均全淨膛屠宰率77.24%,母火雞72.13%。
產蛋性能與繁殖性能
母火雞平均開產日齡225天。平均年產蛋110枚,平均蛋重71克。平均蛋形指數1.55。公火雞270日齡開始配種,公母火雞配種比例1:10。種蛋受精率85%-95%。母火雞就巢性強,年就巢4-5次,每次就巢持續期20-30天,個別長達2-3個月。公火雞利用年限1-2年,母火雞2-3年。
產地環境
漳州地區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1℃,年日照2000個小時,雨量充沛,無霜期330天以上,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是個天然“大溫室”。比較適合閩南火雞的飼養。
地理分布
火雞屬鳥綱、雞形目、火雞科,起源於中美洲的墨西哥等地。最早由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開始馴養,到如今已經有數百年的人工養殖歷史。目前火雞的飼養主要分布在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和義大利。美國飼養量居首位,占世界火雞飼養數量的50%。19世紀中期火雞傳人我國.福建閩南由於地處南亞熱帶農業生產區.氣候溫暖,青綠飼料豐富,故而成為火雞主要的生長繁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