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情拾趣:古陶瓷收藏與欣賞

《閒情拾趣:古陶瓷收藏與欣賞》是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閒情拾趣:古陶瓷收藏與欣賞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5月1日)

平裝: 119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208068506

內容簡介

《閒情拾趣:古陶瓷收藏與欣賞》的作者鄭為,是我國著名的陶瓷專家,在《閒情拾趣:古陶瓷收藏與欣賞》中,他通過130餘件作品,展現了從新石器時代起至清朝我國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陶器,從審美的角度及製作技術上,介紹了如何欣賞與收藏古陶器。既可供讀者了解古陶器使用,又對讀者收藏渡陶器具有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鄭為(1922—2005年),上海市松江區人。1944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自1950年以來一直從事美術事業,1993年任上海博物館圖書資料組代理主任,1962年起為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在這期間兼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1986年起為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1991年被聘為上海美術館收藏委員會委員。出版發表過眾多文物鑑定及藝術鑑賞方面的著作及文章,並在1993年、1994年先後在上海美術館舉辦過個人書畫展覽。

目錄

新石器時代/1

河姆渡文化夾炭黑陶罐/4

崧澤文化 黑衣陶釜/5

崧澤文化 黑衣陶豆(2件)/5

良渚文化 黑衣陶豆/6

良渚文化 高把手黑衣陶豆/7

良渚文化 高把手泥質黑陶豆

良渚文化 豬形泥質薄胎黑陶罐

良渚文化 鼠形泥質蛋殼黑陶卮

馬家窯文化 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半山類型彩陶罐(2件)

馬家窯文化 馬廠類型彩陶壺(2件)

馬家窯文化 馬廠類型彩陶罐(3件)

馬家窯文化 馬廠類型彩陶杯

辛店文化 彩陶罐

良渚文化 泥質灰陶豆

齊家文化 泥質紅陶杯

商、周—春秋、戰國

商早期 夾砂硬陶尊

西周 夾砂灰陶方形匝

商 深灰色小夾砂陶豆

商 小泥質陶鼎

先周 灰色圓盤形陶鼎

春秋印紋陶罐

春秋 折肩小平底硬陶罐

春秋 印紋硬陶大罐

戰國 印紋硬陶單把罐

春秋 灰色菱形印紋硬陶罐

春秋 褐色米篩形印紋硬陶罐

春秋 麥穗紋印紋陶罐

戰國 硬陶有蓋香熏

原始青瓷鼎

西周—春秋原始青瓷豆

春 秋原始青瓷小罐

春 秋原始青瓷杯

春 秋原始青瓷小盤

……

清康熙青花山水盤

附:法門寺前談秘色/鄭為

文摘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都以黏土作原料,搓成泥條盤築成形後再抹光、裝飾、焙燒而成。它們有紅陶、灰陶、黑陶、彩陶和夾砂陶。紅陶、灰陶的顏色是由於黏土中含有鐵的成分和焙燒時火焰中含氧不同的自然條件所形成。夾砂陶、黑陶和彩陶是人們根據自己實用的需求和對美的嚮往和追求,在不斷實踐和改進中所製成的器物,雖然在原料的選擇、加工、焙燒溫度、氣氛控制等方面還有其原始的一面,但在器物造型、裝飾紋樣的便化、紋飾的組合設計加工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他們可以選取一個形象用作紋飾母題,以二方連續的形式組成帶狀作為器物的裝飾,也會用一個主題和幾個相關的形象進行便化組合,根據器形設計成一個有層次的單獨圖案。用刻、劃、鏤空、描繪等方法裝飾在器物身上,使它們成為既可實用又有觀賞價值的美麗藝術品。這種藝術品的珍貴之處在於:它們不僅顯示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證實了距今七千多年前祖先們已經掌握黏土摻水後經高溫焙燒可改變成堅硬牢固的陶器的技術,由此掀開了文化科學史上化學學科的第一篇章,同時也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祖先們的社會生活,使它們成為我國史前文化史上最可靠的實物資料。在這些器物上,我們還能看到先祖們在製作這些陶器時認真仔細的工作態度、嚴謹熟練的製作技術和對藝術美的執著追求以及自由的創作精神,使這些器物與目前市場上的贗品,有著明顯的區別。

黑陶有夾炭黑陶、黑皮陶和泥質黑陶,夾炭黑陶是在制陶的黏土中羼入植物莖葉的碎末或穀殼,搓成泥條後盤築成形,用較柔軟的草抹光胎面,再選擇各種紋樣組成紋飾,用刻、劃、錐點等方法裝飾在器物上,晾乾焙燒後使它們成為堅硬美麗的黑色陶器。如河姆渡文化類型的雙系夾炭黑陶罐(圖1-1),這種黑陶的優點是在陶器胚胎晾乾和焙燒時不易變形或碎裂,但胎質疏鬆,滲水性強,它們的黑色,只是在人們粗粗地觀看時視覺上有一種黑色感覺,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看時,它的胎壁實際上是灰紅色的,只是中間夾有未完全氧化的植物莖葉碎末所形成的炭的微小顆粒,它們粘附在器物胎壁內餐使器物形成黑色,這種黑陶,從目前資料看,它們在新石器時代較早的遺址中出現較多,如距今七千年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但在以後的崧譯、良渚文化遺址中就很少見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