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開鑿廣通渠
發生時間: 584年—611年
所屬年代: 隋代
發生地點: 大興城
廣通渠地點:西起長安,東達黃河
事件介紹
這一工程很快就完成,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入黃河,共三百餘里,使漕運稱便。但是黃河的砥柱仍然阻礙關東的漕運,於是在開皇十五年(595年),又下令鑿砥柱,工程艱巨。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砥柱崩坼,導致河水倒流數十里,挖砥柱的工程宣告失敗。於是,這條西起長安,東達黃河的運河就形成了。
由於渭水水淺沙深,水運不暢,為了發展關中漕運,保障長安的物資供應,開皇四年(584年),文帝下詔開鑿廣通渠,令宇文愷主持其事。
中文名稱: 開鑿廣通渠
發生時間: 584年—611年
所屬年代: 隋代
發生地點: 大興城
廣通渠地點:西起長安,東達黃河
這一工程很快就完成,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入黃河,共三百餘里,使漕運稱便。但是黃河的砥柱仍然阻礙關東的漕運,於是在開皇十五年(595年),又下令鑿砥柱,工程艱巨。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砥柱崩坼,導致河水倒流數十里,挖砥柱的工程宣告失敗。於是,這條西起長安,東達黃河的運河就形成了。
《開鑿廣通渠詔》是隋朝楊堅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作者簡介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築學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直通宮城
簡介 歷史環境 歷史名稱 其他名稱通濟渠,始建於隋朝,為區分“古汴渠(汳水)”,隋朝之後又稱其為“汴河”,是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連線了黃河與淮河。 通濟渠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經鴻溝...
形成變遷 幹流情況 開鑿背景 史料記載 治理開發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名廣通渠。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四年(公元五八四年)命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
“廣通渠”的其他名字 簡介 歷史環境 廣通渠 - 重要性《京杭大運河開鑿與變遷》是2014年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毛鋒等。
內容簡介 目錄渠是一個漢字,讀音為qú、jù、qí,上下結構,部首為木。形聲字(從水,榘省聲)。本義:水停積處,也指人工開鑿的水道。渠可作名詞、形容詞、人稱代詞、疑問...
基本信息 古籍解釋 漢字釋義成化元年(1465年)由陝西巡撫項忠主持,將引涇渠口向上游延伸一里多,以便引水。 關於廣惠渠的灌溉面積,《明史》有幾種說法。 (1516年)對廣惠渠下段...
明代 正德十一年 清初大運河的開鑿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築人工運河、灌溉農田和進行運輸的歷史。據記載,春秋時期,吳王...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歷史意義。 曹丕代漢建魏以後,遷都洛陽,曹魏對於運河的設施,主要是修通汴渠、開鑿賈...,末業流而浸廣,泉貨 所通,非復始造之意。於是競收罕至之珍,遠蓄未名之貨...。 秦始皇在湘桂之間開鑿靈渠,以通漕運。在四川有李冰開鑿離堆(碓...
背景 歷史 組成 作用與意義 遺蹟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