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愷(555~612)
正文
隋代建築家。字安樂。祖先是鮮卑族,西魏以來漢化。父親宇文貴,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仕周,位至大司徒。次兄宇文忻,周、隋時名將,隋時官至右領軍大將軍,為隋文帝楊堅所忌,被誅。宇文愷為武將世家,父兄皆以弓馬顯名,他獨好學,擅長工藝,尤善建築。隋代著名工程,他多參預。開皇二年(582),隋文帝下詔建設新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以愷為營新都副監,時高熲雖為大監,不過總領大綱,而規模計畫皆出自宇文愷。開皇三年,新都建成,而倉廩尚虛,需要大量轉運關東米粟,渭水多沙,不便漕運。四年,下詔興建漕渠,令宇文愷率領水工鑿渠,引渭水通黃河, 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 名叫廣通渠。渠成後,轉運便利,隋唐關中的富庶頗得益於此。其後, 他受到其兄宇文忻被殺事件的牽連, 一度罷官居家。開皇十三年,隋文帝要在岐州(今陝西鳳翔)建仁壽宮,經右僕射楊素推薦,文帝任命愷為檢校將作大匠,後又拜為仁壽宮監、將作少監。在楊素主持下,仁壽宮建造得非常華麗,成為隋文帝經常臨幸的別宮。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要建設洛陽,又以愷為營東都副監,後遷將作大匠。宇文愷把東都建築得極其壯麗,因此被升為工部尚書。他曾經建造大帳,帳下可以容納數千人。又造觀風行殿,殿上可以容納侍衛數百人,行殿下裝輪軸,可以迅速拆卸和拼合。他曾建議按古制建築明堂,“下為方堂,堂有五室,上為圓觀,觀有四門”,並曾用木料製作了模型。雖然沒有興建,卻表現了他的巧思和學識的淵博。大業八年(612)宇文愷卒。
宇文愷設計和督造的工程中,以兩都的建設及廣通渠的開鑿最有影響。長安(大興城)及洛陽的建築規模使後代學者為之傾倒,並為後代王朝所仿效,為鄰近國家所學習。他著有《東都圖記》、《明堂圖議》、《釋疑》。除《明堂議表》見於本傳外,其他均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