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為滿足建立和實現開放系統的需要,開放結構應具有以下4個特點:①可移植性。各種計算機套用系統可在具有開放結構特性的各種計算機系統間進行移植,不論這些計算機是否同種型號、同種機型。②可互操作性。如計算機網路中的各結點機都具有開放結構的特性,則該網上各結點機間可相互操作和資源共享,不論各結點機是否同種型號、同種機型。③可剪裁性。如某個計算機系統是具有開放結構特性的,則在該系統的低檔機上運行的套用系統應能在高檔機上運行,原在高檔機上運行的套用系統經剪裁後也可在低檔機上運行。④易獲得性。在具有開放結構特性的機器上所運行的軟體環境易於從多方獲得,不受某個來源所控制。
實現
為了全面實現上述開放系統的4個特性,首先要保證實現系統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①為實現可移植性,首先要建立起符合開放系統概念的開發平台,在這個開發平台上所開發的套用系統都可以在另一個符合開放系統概念的平台上,以同樣的工作環境去編譯和運行原套用系統,不必對源程式作任何修改。②為實現互操作性,首先應實現通信時的互操作性,即應實現開放系統互連環境(OSIE)。
標準
標準化是實現開放性的基礎,為了確保互聯和互操作等性能的實現,就必須制定一些標準規範。開放系統互連(OSI)有關的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信息處理系統技術委員會於1978年開始制定的。ISO開發的OSI及相關標準已超過200餘項,幾乎覆蓋了信息處理的各個重要領域。世界上各大計算機製造商和用戶都支持OSI標準,建立在OSI上的環境,稱為OSIE,開放體系結構(OA)也是實現OSIE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