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年版)》延續了超穩定結構的分析假說,探討了1840~1956年中國社會巨觀結構的變遷,用超穩定結構假說來詮釋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提出超穩定結構在對外開放條件下的行為模式。《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繁體字版初版於1993年香港,是《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的續篇,2010年由法律出版社在內地首次出版。
圖書目錄
書與人生——寫在《興盛與危機》(增訂本)、《開放中的變遷》
再版之際
第一版序
導言:尋找歷史之路
第一章 超穩定系統的兩種行為模式
1.1 對新歷史觀的渴求
1.2 古代史和近現代史的統一觀
1.3 中國社會的獨特組織方式
1.4 一體化結構和王朝周期性更替
1.5 西方衝擊下的行為模式
1.6 各章 內容簡介
第二章 對外開放和洋務運動
2.1 對西方衝擊反應的遲鈍
2.2 太平天國大動亂的歷史功能
2.3 “官辦現代化”的開始及其局限
2.4 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2.5 甲午之戰:中國大驚醒
2.6 意識形態危機的類型和階段
2.7 從戊戌變法到義和團運動
第三章 一體化結構解體的邏輯
3.1 王權衰落與地方主義
3.2 清末新政:舊體制的自我摧毀
3.3 紳士城市化和新知識分子
3.4 長期趨勢:宗法家族的解體
3.5 城市興起與紳商資本主義
3.6 辛亥革命:紳權與王權的對抗
第四章 社會整合危機
4.1 共和國幻象
4.2 民主政治為什麼失敗?
4.3 行政現代化的困難
4.4 洪憲帝制流產和軍閥失控
4.5 軍紳合流與農村的破壞
第五章 意識形態更替機制
5.1 新文化運動的三個前提
5.2 批判紳權
5.3 走出傳統角色的新知識分子群體
5.4 突破倫理中心主義
5.5 “整體性反傳統主義”
5.6 在“科學”、“民主”、“白話文”運動背後
5.7 啟蒙的異化
5.8 逆反價值與傳統結合
5.9 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
第六章 中國社會的重建
6.1 開放條件下的社會整合
6.2 列寧式政黨的功能
6.3 黨軍和北伐
6.4 21:農大革命:新意識形態的傳播
6.5 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第七章 國民黨及其脆弱的統一
’7.1 三民主義向傳統的回歸
’7.2 金字塔的倒砌:國民黨政治結構
7.3 內憂外患下的“黃金十年”
7.4 八年抗戰和過度動員
7.5泥足巨人的末路
第八章 中國共產黨的興起
8.1 共產革命怎樣與中國農村關聯
8.2 貧農經濟與農村建黨
8.3 馬列主義儒家化
8.4 毛澤東思想與當代“聖王”
8.5 幹部隊伍大擴張
8.6 逐鹿中原城鄉決戰
第九章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
9.1 超級官僚社會的確立
9.2 利用農業積累實現工業化
9.3 商品糧短缺和“統購統銷”
9.4 城鄉隔離和農業合作化
9.5 市場的萎縮
9.6 政治經濟一體化:放棄新民主主義
第十章 大歷史觀
10.1解除魔咒
10.2 一體化結構的束縛
10.3 超穩定系統應付外來衝擊的模型
附錄一 圖表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