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徵
寺名“開善”即“從此歸佛行善”之意。現僅存正殿,建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正殿平面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均為14.55米,單檐歇山頂,梁架結構完好。檐下施七踩斗栱,闌額飾深浮雕,精巧細膩,線條流暢。開善寺正殿既保留了早期建築風格,又具有地方建築特徵,為研究建築史提供了珍貴史料。
保護
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影響,有著500多年高齡的“開善寺”受到了今生最大劫難。地震發生後,滎經縣委、縣政府立即啟動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搶修屋面,加固鬆動梁架,暫時確保了開善寺的安全。同時,滎經縣向四川省文物局匯報了情況,取得了各級文物管理部門的經費和技術支持,以確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善寺的安全與完整。如今的開善寺,已經暫時停止了對外開放。修繕現場腳手架林立,建築工人們有的正忙著將直徑達20厘米的木柱挑進寺廟,有的則在庫房內刨制榫卯。“這些榫卯必須與原來的建築風格保持一致。”據在場工人介紹,隨著工程有序展開,明年3月開善寺的修繕就可以大體完工。
1954年列為西康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4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
“開善寺的價值所在,是這座古建築本身。開善寺是西南地區少有的,保存較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古建築,對研究古建築藝術、佛教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蘇士澍表示,滎經縣是華夏文明的始祖顓頊帝的故里,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和著名的砂器之鄉。作為四川文物大縣之一,滎經縣發掘和保護文物工作一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與其說是他們選擇了滎經,不如說是滎經吸引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