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閉·開

開·閉·開

“以色列當代文學譯叢”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在以色列希伯來文學翻譯研究所的資助下翻譯出版的大型文學譯叢,選收以色列當代最負盛名的10位作家、詩人的代表作品,共10卷。是迄今國內最系統最全面展示以色列當代絢麗多彩的文學創作的珍貴文學叢書。

基本信息

詩集

阿米亥最後一本

開·閉·開 開·閉·開

耶胡達·阿米亥是以色列當代最傑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大詩人,共出版過23本詩集及其他多種著作,被譯成33種語言。《開·閉·開》是阿米亥最後一本詩集,本詩集大量套用希伯來《 聖經》,富有濃厚的歷史感,而詩人有將現代社會的意象疊加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上,具有反譏色彩。

本書簡介

本書是阿米亥最後一本詩集,這本詩集大量引用希伯來《 聖經》,富有濃厚的歷史感,而詩人又將現代社會的意象疊加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上,形成一種帶有民族特色並富有意蘊的對比,具有深刻的反諷色彩。另外,這本詩集的整體結構也深有意味,各個篇目的標題只作為主題的發展動機,並不代表該篇的全部內涵,大多數篇目都由數首無題短詩構成,各短詩之間又互有關聯;語占平實如話,但富於機趣,而且結構精巧,既可作單首詩看,更應從整體考察。由是,整本詩集並非零散詩篇的拼湊,而成為一個融洽完美的整體。

作者簡介

耶胡達·阿米亥(Yehuda Amichai,1924—2000),以色列當代詩人,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國際詩人之一。生於德國的烏爾茲堡,十二歲時隨家遷居以色列,二戰期間他在盟軍猶太軍隊中服役,目擊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和西奈戰役,戰後他當過多年的中學教師,出版了詩集《詩:1948-1962》、《現在風暴之中,詩:1963-1968》、《時間》等十餘部,在歐美詩壇上具有較大的影響,被譯成數十種文字。

詩集目錄與譯者跋

目錄

阿門石

我不是六百萬人之一:我的壽數有多長?

開·閉·開

我預言往昔的歲月

《聖經》與你、《聖經》與你,以及其他布道書

我寫過《今日和他日》:榮耀就這樣走過,《詩篇》就這樣走過

神靈變化,但祈禱在這裡永存

以色列國王大衛還活著:你就是那個男人

我父母的住宿之處

那曾經始終存在的一切

以色列的歷程:他性即是一切,他性即是愛

傍晚散步在鬼谷大街

夏季和預言的盡頭

複數的房屋;單數的愛

愛的語言·茶與炒杏仁

精確的痛苦,模糊的歡樂:渴望的跡象無所不在

在我生前,憑我生命

猶太人的歷程:變化即是上帝,死亡是他的先知

名字、名字,在他日,在如今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為什麼是耶路撒冷?

會議、會議:惡語和善言

我的兒子應徵入伍

秋天·愛·廣告

誰還會記得那些記憶的人?

猶太人的定時炸彈

譯者跋

詩人為自己的詩集這樣命名,是因為“開閉開”在猶太經典《 塔木德》中有這樣的含義:“母體內的胚胎像什麼?像一本合上的筆記本,他的手放在太陽穴上,雙肘抵著大腿,腳跟頂著臀部,頭在兩膝之間。他的嘴是閉合的,肚臍是張開的。當他出生後,原來閉合的張開了,原來張開的閉合了。”用另一句話簡單說就是新生。

我是從《讀者》上知道這本書的,當時上面節選了書中‘在我生前,憑我生命’一章的一部分,讀罷,我嘆息不已,原來詩還可以這么寫!慶幸的是圖書館有這本書,便借過來看,斷斷續續的讀完了,因為有很多地方都是《聖經》上的東西,有些看不懂,遂讓母親從家裡寄來了《聖經》。於是便看聖經邊看《開·閉·開》,總算勉強讀懂了……

從來沒有哪一個民族像猶太人這樣,家園淪陷、顛沛流離,從亞伯拉罕、摩西的那個時代就在漂泊,逃離埃及卻無法逃離被驅趕的噩夢,直到耶路撒冷全盤淪陷。幾個世紀的歧視、驅趕、屠殺,絲毫沒有摧殘猶太人對他們祖先的信仰,反而使得他們更加堅定。罪惡的反猶主義製造了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劇——奧斯威辛集中營,記憶深深地列印在猶太作家的潛意識裡。

詩人在開篇《阿門石》寫道;“……來自世代以前毀棄的/ 猶太人的墓地。而其他那些在混亂中撒落的碎石 / 成千上百地壘著,有一種強烈的思念……” 他以此突出自己的民族記憶,但是阿米亥其實想努力擺脫歷史沉重的記憶,“上帝被強留與我們共處,一如樹木一如岩石”,但是 “強烈的思念,無盡的渴望充盈其間”,歷史如無形的重負,壓在他的記憶中。

阿米亥說:“祈禱創造了上帝,/上帝創造了人,/人創造了祈禱,/但祈禱創造了創造人的上帝”上帝是愛,上帝是祈禱。這是他對上帝的理解:每種宗教的上帝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本質上都有某種共同的東西。阿米亥是明白的,他明白神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愛,為了給予人民心靈上的安寧,僅此而已……對今天以色列的宗教極端主義而言,這不可謂不是一大嘲諷。

耶路撒冷是詩人詩歌中最為低沉嘹亮的聲音符號:“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為什麼是耶路撒冷?”“和平帶上滿目瘡痍的面具,而戰爭 / 扮演起和平的模樣。”“……和耶路撒冷相比,哪怕是廣袤的宇宙空間 / 也更安全和保險,像個真正的家。”“世界之大,為什麼是耶路撒冷?”……這些呼號令人心痛,詩人感到的是對無休無止的戰爭的憎恨和遺憾失望,“教堂的鐘聲一直竭力發出平靜而圓潤的音調,/ 但轉而變得沉重,像個杵臼里的杵頭,撞擊著/ 迫擊炮彈——沉悶、粗重、想跺腳的聲音。/ 領唱人和穆安津想讓他們的音調甜一些,/ 但終於有一聲尖利的嚎啕刺破喧囂:/ ……”

我為詩人的無奈而難過,這無可奈何的毀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