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重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屬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根據考古發現,最早在重慶築城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巴人在今渝中區東部範圍築城建都。當時所築的是土質城牆,也有城門,只是無文字記載。從公元前314年張儀築江州城,到1371年戴鼎修築擴建重慶城的1600多年間,重慶共有三次大規模修築城牆的記載。
設計理念
古重慶城有城門17道,是順應風水,講求生克,應“九宮”、“八卦”之象而築,以示“金城湯池”之意。其中,有九門是專供力夫挑兩江河水入城的水門。另外八門本來也可開放,然而後來重慶城內火災頻生,官府認為乃水門洞開不能制克火星之故,便將八道水門統統封閉,此八門從此有名無實,僅當作擺設。
故重慶十七門統稱“九開八閉”。
名稱及排列
這17座城門的排列,習慣以朝天門為起點,按照順時針方向轉一圈,開門和閉門相間排列,開門多一座,所以儲奇和金紫兩個開門在一起。
這17座城門的名稱是(按順時針方向排列):
濱長江10門:朝天門、翠微門、東水門、太安門、太平門、人和門、儲奇門、金紫門、鳳凰門、南紀門;
連陸3門:金湯門、通遠門、定遠門;
濱嘉陵江4門:臨江門、洪崖門、千廝門、福興門。
《重慶歌》
老重慶人,大都能哼唱一首童謠,名為《重慶歌》。這是重慶城門助記口訣,歌中清楚地記錄了重慶這十七座城門的名字和特點。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開)
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閉)
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開)
洪崖門,廣開船,殺雞敬神(閉)
臨江門,糞碼頭,肥田有本(開)
太安門,太平倉,積穀利民(閉)
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開)
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閉)
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開)
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閉)
儲奇門,藥材幫,醫治百病(開)
金紫門,恰對著,鎮台衙門(開)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報準(開)
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閉)
定遠門,較場壩,舞刀弄棍(閉)
福興門,遛快馬,快如騰雲(閉)
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井,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開)
代表性城門
朝天門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江面廣闊,百舸爭流;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人行石階沿山而上,氣勢極為雄偉。
朝天門是公元前314年,秦將張儀滅亡巴國後修築巴郡城池時所建。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朝天門,為歷代官接皇帝聖旨的地方,因古代稱皇帝為天子,故此而得名。
1891年重慶闢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拆除。1949年的“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餘城基牆垣。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新建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是中、外遊人觀賞兩江環抱重慶半島,山水相映、百舸爭流的好地方。
東水門
東水門在重慶城正東。它是僅存的老重慶兩道古城門之一。沒有瓮城,城門沒有面江,北向。過去到南岸,一向多從此門渡長江,因而是很繁盛的。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城垣已拆,到處可以出城,改由望龍門街渡江,這裡才冷落下來。門上城樓已不復存在。該門約230米,城門寬3.1米、高4.5米、厚6.6米,屬石卷頂城門洞,附近有石城牆一段,也許是其所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緣故。
通遠門
通遠門位於重慶城西,渝中半島中部。
南宋末年,蒙古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範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之後,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指揮戴鼎築城,清初再修通遠門。1929年,國民政府首任重慶市長潘文華鑿穿通遠門,一改老重慶城市格局,600年不破的通遠門城牆被打通,通遠門依然存在,卻有了城外城內的感覺。
以崖為牆,是通遠門的雛形,以後的千年歲月中,在這簡陋的舞台上,有無數的人間悲喜劇在此上演。無石築城就以崖為牆,這是重慶地理使然,也是重慶人剛硬血脈的體現。
現存城門
通遠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位置:七星崗
通遠門是重慶唯一的一座陸上城門,也是現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門。城門建於山頂上,為全城最高處。2005年,重慶市政府斥資8000多萬將通遠門及還殘留的一段城牆修建成城牆公園,供市民遊玩。
東水門橫舟過江遠及滇黔
位置:朝天門
沿著打銅街一路向下,經過一長串陳舊黯淡的石階小巷,就來到了朝天門隧道接長濱路的高架橋,穿過高架橋下的人行通道,就來到了東水門上的城牆垛口。沿著石階往下,一個拐彎,東水門赫然出現在跟前。東水門所在,為渝中半島正東,城門並非正對江面,而是朝向北面。城門旁邊新修建的“廻風廊”直通湖廣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