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戲

門巴戲

門巴族是古門隅土著居民與滲入門隅的藏族和其他部族血統長期融合而成。其文字用藏文,在門巴族語言中舉凡政治、宗教、天文、曆法和金屬等都是藏語辭彙,藏語借詞占門巴語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門巴戲"也稱"門巴拉姆"、"門巴藏戲",是門巴族戲曲劇種。流行於喜馬拉雅山東南坡門巴族聚居區,即現在的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勒布區。門巴戲的劇本是直接使用藏戲的藏文劇本,所以民間習慣稱呼這種戲曲為"門巴阿吉拉姆","阿吉拉姆"是藏族人對藏戲的稱謂,因此"門巴戲"也可以稱為"門巴藏戲"。

溯源

"門巴戲"從起源到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據史料記載,"門巴戲"產生於西藏藏傳佛教五世達賴時期。當時,門隅地方有一處叫"隅松沙定"的村莊,那裡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因為他當時對門隅民眾發展生產有功,為此五世達賴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收洛追加措為自己的弟子,並讓他到哲蚌寺學經。學成後,人們尊稱他為"門巴梅惹喇嘛·洛追加措"。

公元1680年,五世達賴撥給洛追加措一筆經費,派他回到門隅擔任行政長官,同時讓他修建達旺寺。達旺寺建成後,五世達賴為表彰他的功績,贈送給他一尊自己供奉的五個蓮花生像中的一個像和一幅五世達賴自己用鼻血畫成的--班登拉姆的畫像唐卡。這期間,洛追加措蒐集、整理了很多當地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並編寫了藏戲《卓娃桑姆的》劇本。從此以後,這個劇本也成為藏族地區各地到處傳演的"著名的八大藏戲之一"。與此同時,門巴族民眾也以本民族的歌舞說唱表演這些故事和劇本,"門巴戲"就萌芽產生了。

起源

門巴戲的起源主要是酬神歌舞,其直接源頭據認為是宗教祭祀活動中的巴羌表演,把它加以情節化,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門巴歌舞戲劇。門巴戲由於源自宗教儀式活動,戴假面具演出者在鑼鈸伴奏下,說、唱、舞錯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會產生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唱詞採用散體歌謠形式,曲調隨內容和情節的變化而變化。門巴戲雖然受到藏戲的影響,但並未照搬藏戲的模式,而是根據本民族的審美需要和審美心理進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為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特色

門巴戲的表演源自門巴族的民間舞蹈、歌舞和宗教藝術表演,其音樂則源自門巴族民歌"薩瑪"(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門巴族的說唱音樂、古歌、悲歌和宗教音樂。門巴戲的服裝主要以門巴族生活服裝為基礎,同時又受到藏族服飾的影響。

規定

"門巴戲"規定只有六個演員和一個司鼓鈸的伴奏員。演出的開場儀式叫"頓羌",亦叫"瓊根雜娃松",意為"三個根本的來源",指借用藏戲開場儀式中的三種人物溫巴、甲魯、拉姆,使之化成門巴戲開場儀式中的六個角色:漁翁、漁夫、甲魯、仙翁、仙女、龍女。儀式由這六個角色先後出場舞跳、歌唱、表演,還穿插表演祭祀眾神:太陽神、香獐神、大象神、氂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等。正戲開始後,六個演員除要分別扮演劇中六個角色外,劇中的其他角色也要由六人輪流串演,串演時服裝、裝扮都不變換。戲班除六個演員和一個伴奏員外,還有一個是管理人,他也要參加開場演出,他穿黑藏裝,戴"薄獨"帽,舉一面保護神"杜嘎日"旗幟,第一個出來繞場一圈,然後引出六個演員出來表演。而對伴奏員--鼓鈸師,則有更高的要求,除小鼓小鈸要由他司奏外,還要求他諳熟全部劇情、戲詞,懂全部唱腔、舞蹈動作和表演,以使鼓鈸點與整個戲劇節奏相合。

演出

門巴戲的演出按開場戲"頓羌"、正式"雄"和結尾戲"扎西"的順序進行。扮演"娘欽"(即漁翁)的演員在正戲開始之前有一段念誦介紹,在正戲演出中則很少再穿插念誦,只在劇本的散文敘述處,要把作者的議論以念誦的方式介紹出來。一般情況下,一個整本大戲要演很長時間。在勒布地區,每年藏曆新年期間,規定都要連續演出《諾桑法王》七天,一天演一段。據1981年回藏定居的門達旺寺喇嘛次旦次仁說,演出是以有重頭戲的角色分成一段段來進行表演的,如《諾桑法王》中雲卓仙女飛下人間林泉沐浴,仙女被漁夫捉住,仙翁勸解漁夫將仙女獻給諾桑王子這一段戲,就稱為《雲卓拉姆》。而老妃頓珠伯姆在王子出征以後,勾結巫師,以占卦圓夢哄騙住老王,借王旨圍攻雲卓仙女寢樓一段戲,就叫《頓珠伯姆》。諾桑王子被迫從出征邊境歸來,發現愛妃已人去樓空,遂與父王決裂,夤夜出走尋找仙妃這一段戲,則叫《諾桑王子》。在演出《卓娃桑姆》時,也是這樣分別被稱為:《格勒旺布》、《卓娃桑姆》、《哈江堆姆》、《拉賽傑布》等。演出中口語道白用得很少,在用說"雄"(劇本、正戲)講解劇情時,節奏慢,字音念誦得比較清楚。

喜劇

"門巴戲"喜劇表演不多,表演和舞蹈也有類似程式的固定節拍和一鼓一鈸的伴奏。漁翁漁夫基本上是藏戲中溫巴的打扮,也戴白山羊皮面具。面具形制有所變化,造型更加粗拙。他們右手拿一小木棍代彩箭,置於手指間不停地鏇轉。雲卓拉姆穿的是藏裝,西藏隆子縣聶地方的藏式女帽"聶霞",胸前戴三個銀供盒"嘎烏"。仙女、龍女均戴藏戲中拉姆的五佛冠"熱阿",只是在五佛冠的五個像尖上掛披彩色幡條,表演時手持下端舞蹈。規定演員全部是男性,每人腰帶後都戴一個供放佛像的大"嘎烏"。

門巴戲在門隅各地的寺院和大的村莊,都組織有職業性的和自娛性的演出班子,不僅在本地每年規定的節日集會期間演出,而且還到別的地方去賣藝演出。如勒布區賢勒戲班,是門巴戲藝人朗傑拉姆的父親創建的,這個戲班除在本鄉(賢勒)的幾個村和其他三個鄉(基巴、貢日、麻瑪)的許多村莊演出外,還要到下邊的邦青地區去演出。在一些地方戲班之間,還有經常作輪流交換演出的習慣。

劇目

門巴戲演出的劇目主要有兩個,一是《諾桑法王》,一是《卓娃桑姆》。《卓娃桑姆》雖然用的是藏戲傳統劇本,但它也可算是門巴族自己的歷史傳統劇目,其故事源自門巴族歷史上格勒旺布國王時期的傳說材料。《卓娃桑姆》還可能是本民族創作的劇目,按民間傳說,它就是五世達賴的密友梅若·洛珠嘉措所作。另外還有一個《阿拉卡教父子》,這是一個比較特殊而複雜的劇目,劇中反映的有勸善懲惡的佛旨寓意,有門巴族創世的傳說,對土地崇拜的觀念,也有人世間的愛情與仇恨、正義與嫉妒、和平與戰爭等紛繁矛盾的現實世界,還有勞動人民對封建農奴制統治的憤怒和不平。

唱腔

門巴戲《諾桑法王》的36種唱腔為:⑴溫巴唱的我的來源;⑵歌舞供品;⑶夏巴平措的唱腔;⑷大臣貢噶陽培唱腔;⑸眾巫師的唱腔;⑹大巫師卓那康卓的唱腔;⑺龍王祖那仁欽唱腔;⑻溫巴唱給房東老兩口唱腔;⑼房東老兩口的唱腔;⑽隱士洛追惹舍的唱腔;⑾雲卓拉姆的唱腔;⑿隱士洛追惹舍的唱腔;⒀雲卓拉姆的唱腔;⒁雲卓拉姆新年第一天的唱腔;⒂諾桑法王的唱腔;⒃兩千五百王妃的唱腔;⒄安曲哈瑞的唱腔;⒅諾桑法王的父王頭戴馬頭的唱腔;⒆諾桑法王的母后的歡送的唱腔;⒇諾桑法王對米桂的唱腔;(21)嘎瑪拉姆的唱腔;(22)雲卓拉姆畏桑、敬茶時的唱腔;(23)鳥的唱腔;(24)兩個隱士對房東老人的唱腔;(25)北國國王的唱腔;(26)兩千五百王妃之一的登珠白姆的唱腔;(27)米桂野人王的唱腔;(28)諾桑法王的唱腔(短調);(29)兩名背水姑娘的唱腔;(30)仙鶴"宗宗"的唱腔;(31)雲卓的母親賽吉瑪的唱腔;(32)嘎瑪拉姆的唱腔;(33)結婚進雲卓拉姆的唱腔;(34)洛桑法王從北面歸來的時的唱腔;(35)跳吉祥舞之前的唱腔;(36)跳完吉祥舞之後回去時雲卓拉姆的唱腔;(37)跳完吉祥舞后,溫巴手持旗幟的唱腔。

動作

門巴戲的基本表演動作組合是19個:⑴尼瑪準羌(意為陽光之舞);⑵然塔果目(意為自轉圈舞);⑶拉外扎折(意為獐子攀岩);⑷朗欽白日亞(意為大象之舞);⑸朗欽年巴(意為瘋子大象);⑹次仁卓傑(意為長壽六八);⑺夏娃閉祖(意為鹿下跪);⑻森格梗亞(意為獅子顯威);⑼崗嘎日替格(意為雪山滴水);⑽盧古幫凍(意為羊羔踏青);⑾娘目秋秋(意為魚在水中游);⑿頓傑百果(意為七八次轉);⒀達步茶亞(意為馬兒攀岩);⒁果布學將(意為英鷹展翅);⒂潑入白亞(意為烏雅之舞);⒃羅布崩亞(意為寶貝堆蒲);⒄扎西古折(意為吉祥九重天);⒅扎西強平(意為吉祥敬禮);⒆芒西霞卓(意為基本舞步)。

以上動作中,有很多模仿動物的動作組合。如:"朗欽年巴"意為"瘋子大象";"拉外扎子"意為獐子攀岩動作;"夏娃閉祖"意為鹿下脆的動作等等。這些動作設計,都是門巴族根據居住地自然環境中野生動物動作的再現。藏戲中動作組合眾多、複雜。其中溫巴的恰珠表示雄鷹展翅;甲魯晉拜表示一家人中,男家長的威嚴;扎克日是一種轉的技巧動作;帕千是指○大小蹦子的意思等等;基本動作,男女演員均可用。

與藏戲的區別

同藏戲相比,門巴戲有很多鮮明的民族特點,在開場儀式上,藏戲要祈神拜佛,祭敬藏戲祖師湯東傑波,而門巴戲則由戲師高舉苯教護法旗繞場一周,帶有濃厚的苯教祈神儀式的色彩。這反映了藏、門巴兩個民族在宗教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異,並表明門巴戲更具有原始風貌。

門巴戲在演員構成和人數、唱腔、舞蹈語彙、服飾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即使與藏戲相同的劇目,其內容和情節也有所差異。門巴戲一般只由六名演員扮演劇中主要人物,同時輪流扮演其他配角,唱腔充滿宛轉悠揚的民歌韻味,常見基本舞蹈動作有18種之多,劇中人物穿戴也完全依照門巴族人平時的衣飾習俗,帶有鮮明的世俗性。

傳承意義

由於地處西藏偏遠的邊境地區,勒布的門巴戲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已停止活動,至今已半個世紀。

由於文化水平較低,"門巴戲"老的民間藝人不能把自己演唱的聲腔、唱詞和表演經驗用文字記錄下來,更由於物質條件的限制,也不可能有什麼演唱錄音。"門巴戲"老藝人所掌握的表演絕活必須靠言傳身教。所以,現在西藏有關部門採取措施搶救扶持,比如,為門巴族這一民間藝術瑰寶"門巴戲"培養接班人,目前情況有所好轉,但現在門巴戲還是只有業餘演出。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山南門巴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