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長陵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南麓,是十三陵中的首陵,也是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特別是謁陵時舉行祭祀儀式的祾恩殿, 在十三陵中僅存此一座。祾恩殿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木構大殿。建成歷史
祾恩殿,原稱"享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壽山朝陵,更名 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極之恩"意。陵於成祖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完成,殿亦同時物。殿平面廣九間,深五間,較之北京故宮太和殿深度雖稍遜,而廣過之,兩者面積大致相等,同為國內最大之木構。其外觀重檐四阿頂,立於三層白石陛上。下檐斗拱單杪雙下昂,上檐雙杪雙下昂。其下檐斗拱自第二層以上,引伸斜上者六層,實拍相聯,綴以三福雲伏蓮銷,已形成明清通行之溜金科。其補間鋪作當心間加至八朵之多。上檐斗拱則唯第二層昂及耍頭後尾延長,壓於下平榑之下;在比例上,其昂尾之長,尚為前所未見也。殿全部木料均為香楠,當心間四內柱特大(徑一點一七米),自頂至根,一木構成,為稀有之巨觀。殿梁額橫斷面均狹而高,不若後世之近乎正方形者。殿內藻井當中三間較高,兩側三間較低。殿於民國二十四年經北平市政府修葺。
長陵祾恩殿結構
長陵祾恩殿,是目前中國為數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規模大,等級高,用料考究。它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上。頂部為中國古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面闊九間(通闊66.56米),進深五間(通深29.12米),象徵著皇帝的“九五”之位。支撐殿頂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壯,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徑達到1.124米,為世間罕見佳木。殿面闊超過了故宮太和殿。長陵祾恩殿的用料和工程質量比太和殿更講究,殿內有12根金絲楠木大柱,中央四根大柱的直徑達1.17米,高約23米,質量之高,形體之大,在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祾恩殿建成至今已逾六百年,經歷過雷擊地震,毫無閃失傾斜,依然巍巍挺立。
長陵祾恩殿造型莊重舒展,黃色琉璃瓦的巨大屋頂分為兩重,它與正屋脊形成平展的水平線,又與兩端的斜向屋脊形成生動的曲線。這兩重屋檐都以精巧的斗拱襯托著。殿身正面開間較大,大木柱剛勁挺拔,立在三層白石台基上,上下勻稱,構成端莊宏偉的整體。
殿中原設有雕龍大龕,供奉著成祖和徐皇后的牌位。明代每年三大祭(清明、中元、冬至)、四小祭(忌辰、聖旦、正旦、孟冬),都在殿內舉行。 殿前兩側原有左右各15間房(現已不存)。房前為焚帛爐。焚帛爐是用來焚燒祭文用的。 大殿後為內紅門,此門至明樓為第三進院落。院內依次設有牌樓門、石五供;五供後是高聳入雲的明樓。 牌樓門,二柱烏頭,油漆彩繪,裝飾華麗。 石五供,是象徵住祭器。供案上中為香爐,兩邊為燭台和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