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硨磲](/img/9/3fd/nBnauM3X4gDMzITOzMTMwczMzMTM3IDO1gzMxADMwAzMxAzLzE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長硨磲貝殼較小,長卵圓形,前端突出,後端短,中部膨大。兩殼大小相等,兩側不等,殼頂前方中凹,為長卵形的足絲孔,孔緣有稀疏的齒狀突起。殼後背緣斜,腹緣呈弓形彎曲。
貝殼的高與寬相比較長,貝殼外面的肋有5~6條,但是肋上的鱗片比鱗硨磲要小的多。在水中生活的環境與鱗硨磲相同,不同的是長硨磲在水下露出的外套膜的顏色是藍色的。庫氏硨磲的貝殼外面有5條肋。這個數量是固定的,肋上沒有鱗片只是細細的紋路,這是區別前兩種硨磲外殼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最大的特徵是庫氏硨磲貝殼是所有瓣鰓類中個體最大的。
形態特徵
![長硨磲](/img/0/724/nBnauM3XzYTO5kTNwMTMwczMzMTM3IDO1gzMxADMwAzMxAzLzE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貝殼長卵圓形,殼極堅厚,一般殼長約170mm,殼高約90mm,寬與高近等。兩殼大小相似。前端突出,延長;後端短。殼頂前方中凹,為長卵圓形的足絲孔,孔周緣有排列稀疏的齒狀突起,殼背緣斜。韌帶黃褐色,長几達腹緣。殼表黃白色,具有自頂部直達腹緣而向前方斜走的強大鱗狀放射肋5-7條,肋寬顯著大於肋溝。近殼頂部放射肋的鱗片低伏,多呈覆瓦狀排列;近腹緣的鱗片較突起,腹緣呈弓形彎曲。殼內面白色,邊緣淡黃色,具光澤,並有與殼表放射肋豐應的凹溝。鉸合部長達末端左殼有主齒及後側齒各1枚;右殼有主齒1枚及並列的後側齒2枚。後收足肌痕與閉殼肌痕近相等。外套痕明顯。生活時外套膜邊緣為藍色。
生活環境
1.生活於潮間帶珊瑚礁間。
2.生活於淺海珊瑚礁間,在潮間帶低潮線附近積水處亦可見到。
分布
主要分布於印度洋的東非、紅海以東,及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亞以西、澳大利亞以北和日本九州、紀伊海域以南的潮間帶至淺海珊瑚礁。
成份
長硨磲含蛋白質,凝集素(agglutinin );腎含含砷核甙:5-脫氨-5-二甲基腫基腺嘌噙核苷(5-deoxy-5-dimethylarsinyladenosine),(2S)-3-[5-脫氧-5-(二甲基胂氧基)-Βd呋喃核糖氧基]-2-羥基丙基硫酸氫酯
藥引
【性味】味甘;鹹;性寒
【歸經】腎經
【功能主治】安神;解毒。主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蜂蟲螫傷
【用法用量】內服:磨粉,5-15g。
【各家論述】《海藥本草》:主安神,解諸毒藥及蟲螫,以玳瑁一片,車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摘錄】《中華本草》(中醫世家)
簾蛤目
簾蛤目(Veneroida)殼體外形多樣,但一般兩殼相等;鉸合部通常很發達,式樣變化很多;主齒強壯,常伴有側齒髮育;韌帶多數位於外側,少數種類有內韌帶;閉殼肌為等柱型,前後閉殼肌痕近相等,水管發達。簾蛤目為雙殼貝中最大也是最為多樣化的一個類群,已知2500種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