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硨磲貝](/img/a/b55/nBnauM3X4MDN4IDO4MTO2ETM0UTMxcTNwEzM0QTNwAzMxAzLzk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形態特徵
![硨磲貝](/img/2/b8a/n5GcuM3X1YDO3EDM4YTO2ETM0UTMxcTNwEzM0QTNwAzMxAzL2k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生活習性
硨磲常與大量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這種單胞藻可在硨磲體內循環,並可進行光合作用,供硨磲豐富的營養。硨磲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叫玻璃體的結構,能聚合光線,可使蟲黃藻大量繁殖。這種蛤藻的特殊關係,稱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硨磲肉可食,大貝殼可用作貯水器或貝雕原料。有的硨磲還能產生珍珠。小型貝殼可燒制石灰或供觀賞。目前,有的國家已對鱗硨磲和無鱗硨磲進行人工養殖並獲成功。分布區域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別在印尼、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的低潮區附近的珊瑚礁間或較淺的礁內較多。我國的海南省和南海諸島也有分布。貝殼略呈三角形,殼頂彎曲,殼緣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數條像被車輪輾壓過的深溝道。外套膜大,顏色鮮艷。硨磲常與大量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這種單胞藻可在硨磲體內循環,並可進行光合作用,供硨磲豐富的營養。硨磲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叫玻璃體的結構,能聚合光線,可使蟲黃藻大量繁殖。這種和藻類的特殊關係,稱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硨磲肉可食,大貝殼可用作貯水器或貝雕原料。有的硨磲還能產生。小型貝殼可燒制石灰或供觀賞。目前,有的國家已對鱗硨磲和無鱗硨磲進行人工養殖並獲成功。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世界上報導的只有6種,都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環境中。中國的台灣、海南、西沙群島及其它南海島嶼也有這類動物分布。它們的貝殼大而厚,殼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紋和肋間溝,有的種類肋上長有粗大的鱗片。
在海里生活的硨磲,當潮水漲滿把它淹沒時,便張開貝殼,伸出肥厚的外套膜邊緣進行活動。它們的外套膜極為絢麗多彩,不僅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常有各色的花紋。
硨磲也和其他雙殼類一樣,也是靠通過流經體內的海水把食物帶進來的。但硨磲不光靠這種方式攝食,它們還有在自己的組織里種植食物的本領。它們同一種單細胞藻類——蟲黃藻共生,並以這種藻類作補充食物,特殊情況下,蟲黃藻也可以成為硨磲的主要食物。
硨磲和蟲黃藻有共生關係,這種關係對彼此都有利。蟲黃藻可以借硨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條件,如空間、光線和代謝產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進行繁殖;硨磲則可以利用蟲黃藻作食物。硨磲之所以長得如此巨大,就是因為它可以從兩方面獲得食物的緣故。
以前曾有過硨磲將潛水員腿夾住的報導,這實為無稽之談。因為硨磲上生長著無數藻類,根本無法完全關閉。而且,硨磲關閉的速度很慢,潛水員完全有時間將腿抽出。
用途範圍
硨磲是深海貝類之最大者,長徑達1m左右,殼很厚,內殼為白色而光潤,外殼呈黃褐色,將其尾端最精華者進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裝飾寶石。在清朝時期,六品官員的頂戴是硨磲及白色涅玻璃。硨磲是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最大的殼長可達1.8米,重量可達500公斤。一扇貝殼便可以供給嬰兒做洗澡盆使用。硨磲的貝殼可以做各種用具,肉可以吃。
在佛教界中,硨磲深受許多師父及信徒們的喜愛。顏色漂亮的硨磲手珠,除了可做裝飾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師父們常以27顆以上至108顆的念珠作為配戴及念之用。硨磲在當今流行的“佛教七寶”中,列驅邪避凶的首位。硨磲所含的微量元素能穩定情緒、去除雜念、使脾氣暴躁的信徒消除煩惱、調養身心平衡。
在中醫藥中,硨磲貝的尾端曾被認為與珍珠具有同樣的療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殼角蛋白及胺基酸有保健、促進身體代謝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質疏鬆的功效,磨或粉末常為喜愛之物。
在清朝時期,六品官員的頂戴是白色涅玻璃和磲,又叫硨磲。
古代常將硨磲置於佛堂神桌之上或供奉於家中作為鎮宅之寶,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和珍珠並稱為“佛家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