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潮宗街古城牆

長沙潮宗街古城牆

長沙潮宗街古城牆位於長沙市中心,長約120米,部分青磚上刻有“長沙”、“忠義軍”等字樣。古城牆共有兩段牆體,由多個朝代的中心城疊加在一起,跨越了宋、元、明、清等朝代,極具科研價值。

簡介

2月27日,長沙潮宗街古城牆挖掘現場。圖/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陳勇2月27日,長沙潮宗街古城牆挖掘現場。圖/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陳勇

潮宗街街區發掘出土的明代和宋代城牆,曾是長沙城牆的一部分,牆體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20餘米,用麻石條做基礎,兩側用青磚包邊,明代城牆疊壓在宋代城牆的牆基之上,其中有一段還利用架設樹樁而穩固基礎的做法。

2011年11月下旬,考古專家在長沙萬達廣場工地發掘的潮宗街古城牆共有兩段牆體:

一號牆體

一號牆體為一處大型夯土遺址,外側用麻石條包邊,麻石內側與填土之間則填充磚石碎塊加固。另外,一號牆體位於二號牆體西側,兩者呈明顯的疊壓關係,根據牆體內外側包含物以及這種疊壓關係,初步判斷這段牆體年代為明清時期。

一號牆體剖面呈拱形,頂部寬約7.2米,底部寬約19米,高約3米。

二號牆體

二號牆體為內外包磚的大型夯土牆體,兩側包磚從底至頂逐步向內疊澀收分。這段牆體的部分青磚上刻有“忠義軍”“善化梁五磚”“長沙張壬洪”“寧鄉鄭濱”等字樣,根據字型及內容,並結合牆體內出土遺物,初步判斷這段牆體年代為宋元時期。
二號牆體現存斷面呈梯形,兩側包磚從底到頂逐步向內收分,頂部寬約5.7米,底部寬約6.2米,外側包磚寬約1.1米,內側包磚寬約0.4米,高約1.8米-0.5米不等。

二號牆體保存狀況尚好,但一號牆體現狀較差。

科研價值

長沙潮宗街古城牆長沙潮宗街古城牆

古城牆的重要性在於貫穿了多個朝代,等於是記載長沙古城歷史的載體。它對研究城市發展的歷史來說,是難得的實物教科書。

潮宗街古城牆由多個朝代的中心城疊加在一起,在中國城市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它在文物建築上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在城牆部分青磚上刻有的“長沙”和“忠義軍”等字樣以及從城牆的修補,可以考證當時長沙人和蒙古軍奮戰保城的慘烈的攻城戰鬥的歷史記憶,所以它和中國其他城市和地區的古城牆的價值不同,這段城牆既有防衛又有防洪的功能,它的存在可以考證近千年前的湘江河道和長沙城的關係的變遷。

文物專家認為,古城牆具有重要的學術科研價值,不僅記錄了長沙古城演變的一個片段,還反映了自宋代以來長沙局部地貌的變化。

專家曾提出3個保護方案

在古城牆被發掘後,專家曾提出3個保護方案,分別是原址保護、原址抬升保護和回填保護。

原址保護

原址保護不改變古城牆所處位置,在牆底和四周架設水泥板,底部水泥板下固定鋼筋樁,相當於為古城牆搭建一個密封的“水泥密室”,以確保城牆所處環境足夠穩定。同時,在城牆頂端架設玻璃罩,供市民參觀。玻璃罩的上方,仍可進行萬達廣場相關設施的設計和施工。

原址抬升保護

原址抬升保護首先採用科技手段,對古城牆實施整體加固和截取,搬至實驗室進行防霉、防腐蝕等技術處理。隨後,將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20米城牆,在原址的平面基礎上垂直抬升,進行原地保護展示。其餘100米城牆,安放在湘江碼頭、博物館等地作遷移保護展示。

回填保護

有專家表示,回填保護這種方法對古城牆的損害幾乎是致命的,非迫不得已不應採納。古城牆的原址基坑離湘江僅150米,古城牆底下15米為鬆散填土和強透水的沙礫層,汛期來時,可能導致管涌。

保護進展

社會呼籲保護長沙古城牆社會呼籲保護長沙古城牆

(本內容不斷更新中)

2012年2月27日,湖南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熊建華披露,經過長沙市政府、開發商以及專家的多次協商與論證,長沙潮宗街古城牆如何保護終有定論。古城牆將採取“原址保護與異地遷移保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保護,即對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20米古城牆進行原址保護,其餘進行異地遷移保護。對於為何只保留20米,熊建華表示,除了基於文物保護、地質狀況等基本因素的考慮外,還兼顧了開發商即長沙開福萬達廣場投資有限公司修改原有建築方案的可行性。

在原址保護的20米城牆之外,其餘100多米古城牆,將採取異地遷移保護,而遷移選址很可能是湘江碼頭。

相關閱讀:長沙古城牆演變史

長沙土城牆2200年前就已存在。

長沙古城布局圖長沙古城布局圖

隋唐時期,長沙古城牆的西城牆在湘江邊,東城牆在瀏城橋至天心閣一帶,南城牆在今南門口一帶,北城牆在今潮宗街與營盤路一帶。

宋代的長沙城垣格局最終完全確定,範圍為南起城南路,北止湘春路,東枕龍伏山,西鄰湘江。

明朝洪武五年間(1372年),展開了大規模的城垣修繕工作。

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城以後,清朝的鹹豐同治年間對古城牆進行過多次修繕。進入光緒時期,城牆成了人們遺忘的角落。

《湘城滄桑之變》記載,長沙的古城牆自河岸城角碼頭始,經北門(湘春門)、興漢門、經武門、小吳門、瀏陽門、黃道門(南門)、學宮門、小西門、太平門、大西門、福星門、潮宗門、通泰門至城角碼頭,周長為2639丈,約8700米。

1917年,湖南都督譚延闓下令設立長沙商埠馬路工程處,為修路拆除古城牆,直至1924年城牆完全拆除,花了7年時間。現在的長沙一環,就是當年城牆拆除後修的環城馬路。當時政府提議將天心閣古城牆一併拆除,市政籌備處負責人曹典球先生挺身而出,力陳利弊,並慷慨聲言,要“睡在城牆上,與城牆共存亡”,得到了當時眾多有識之士的擁護。經過再三呈請,政府才最後決議保留天心閣下城牆。

目前(截止至2012年初),天心閣一段251米的城牆就是長沙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城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