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2011年11月下旬,考古專家在長沙萬達廣場工地發掘出兩段古城牆牆體。經專家判斷:一號牆體為明清時期長沙城城牆,二號牆體為宋代長沙城城牆。古城牆時代跨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層次非常清晰,是長沙乃至湖南城市考古史上第一次發現。文物專家認為,古城牆具有重要的學術科研價值,不僅記錄了長沙古城演變的一個片段,還反映了自宋代以來長沙局部地貌的變化。
考古價值
長沙古城牆的重要性在於,貫穿了多個朝代,等於是記載長沙古城歷史的載體。它對研究城市發展的歷史來說,是難得的實物教科書。古城牆對長沙來說,有著特別的價值。那么多朝代的中心城疊加在一起的都城,在中國城市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它在文物建築上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在城牆部分青磚上刻有“長沙”和“忠義軍”等字樣,以及從城牆的修補可以考證,當時長沙人和蒙古軍奮戰保城的慘烈的攻城戰鬥的歷史記憶,所以它和中國其他城市和地區的古城牆有著不同的記憶,說明這段城牆既有防衛又有防洪的功能,它的存在可以考證前千年前的湘江河道和長沙城的關係的變遷。
另外,潮宗街古城牆還體現了近千年來湘江河道的變遷,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保護方案
經過論證,專家提出3個保護方案,分別是原址保護、原址抬升保護和回填保護。
原址保護不改變古城牆所處位置,在牆底和四周架設水泥板,底部水泥板下固定鋼筋樁,相當於為古城牆搭建一個密封的“水泥密室”,以確保城牆所處環境足夠穩定。同時,在城牆頂端架設玻璃罩,供市民參觀。玻璃罩的上方,仍可進行萬達廣場相關設施的設計和施工。
原址抬升保護首先採用科技手段,對古城牆實施整體加固和截取,搬至實驗室進行防霉、防腐蝕等技術處理。隨後,將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20米城牆,在原址的平面基礎上垂直抬升,進行原地保護展示。其餘100米城牆,安放在湘江碼頭、博物館等地作遷移保護展示。
回填保護,有專家表示,這種方法對古城牆的損害幾乎是致命的,非迫不得已不應採納。
古城牆的原址基坑離湘江僅150米,古城牆底下15米為鬆散填土和強透水的沙礫層,汛期來時,可能導致管涌。長沙市文物局已接到了市防汛指揮部來函:2012年4月1日前,古城牆及其周邊區域不利於防洪的設施都要整改到位。這意味著,古城牆的保護工作將在2012年4月1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