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港

長沙港

長沙港的地貌形態是大地構造幾經變化和水路不斷變更造成的。距今約5000~6000年前,長沙港區內已有先民進行港區開發。

簡介

長沙港地貌形態大地構造幾經變化和水路不斷變更造成的。中生代末期造山運動,形成嶽麓山呈半圓形攬抱長沙港的基本骨架。更新世末期,長沙區域由南向北發生了一次傾斜運動,古湘江東岸連同其上覆的階地層,沿水流走向斷裂而翹起,古瀏渭河(今瀏陽河)與古湘江匯於今長沙市南郊爛泥沖一帶,那時湘江的深槽在今新開鋪——白沙井——烈士公園一帶,今市區均為水域。西岸迫近嶽麓山,相對較淺;其後,階地盆塊再次活化,東南岸復隆起,瀏水迫而北向;西岸漸次形成小丘、盆地與港汊相間的水網區。距今約5000~6000年前,長沙港區內已有先民進行港區開發。

歷史

春秋戰國時,楚國統一南方,長沙地區成為楚國重要的產糧基地。長沙開始在今湘江西岸的三汊磯修築港城,城由黃粘土板築而成,即後人所謂的“古北津城”。由於東岸寬闊,河谷深切,地理條件明顯優於西岸,秦漢時港城遷築於東岸。1997年走馬樓出土了大量吳簡,多為商務與金融方面的契約,可見當時的商貿活動相當繁盛。由於港口水運的發展,徵收的“船鈔”和水運營業稅“算緡”成為孫吳政權的重要財源。東晉,政治中心南移至今南京,入湘流民也多了起來,長沙港“委輸甚眾”。
唐代,長沙港商舟通江淮、巴漢、南越,港城多富商,港口堤岸(今藩城堤至北正街一線)幾經修整,風光甚美。“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這是杜甫離開長沙去衡陽時寫的詩句,可見當時港口之美。安史之亂後,湖南所征漕糧較初唐時增加約20倍,大多自長沙港發運,“西指長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飽”。長沙港從此成為四大米市之一。
朝代更替,戰亂或起或息,長沙港幾經破壞和重建。康乾盛世的百餘年間,長沙港城人口大增,商業鼎盛。嘉慶年間,港城“人煙稠密,冠蓋紛紜,閭閻林立,商賈雲連”;“船戶生意,沿江約有十餘里,上溯粵桂,下通江漢”,長沙港的運糧船隻“連檣銜尾”。港口碼頭已由清初的9個增至27個。1904年,長沙港闢為商埠後,英、日、美、德等國貨船爭相而至,致使本土商人“深有奪我鳳凰池之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