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防洪
正文
長江屬雨洪河流。流域面積180.7萬km2。除金沙江白玉以上、雅礱江爐霍一帶以上基本無暴雨外,其餘150萬km2均有暴雨出現。最大一次暴雨覆蓋面曾達21.3萬km2(1954年6月25日)。流域內暴雨強度大,主要發生在4~10月,洪水峰高量大,洪災分布面廣,出現較頻繁(見長江流域規劃)。洪災 長江流域洪災分布很廣。乾支流上游山丘區河谷台地、盆地和中下游平原湖區經常受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洪災。上游山丘區常遭受山洪、土石流災害;河谷台地洪水漫流成災;中下游平原地面普遍低於河道洪水位,災害頻繁嚴重;河口海濱地區還有風暴潮襲擊。由於經濟的發展,各地洪災的損失日益加劇。中下游平原洪災最為頻繁嚴重。清同治九年(1870)長江大水,宜昌調查流量達105000m3/s。荊江兩岸堤防潰決,形成松滋口。這是長江有記載的罕見洪水。長江流域在1949年前的50年,年均洪災 500萬畝。1931、1935、1949、1954年洪災累計受災農田面積14826萬畝,受災6556萬人,淹死31萬餘人。其中1931年沙市至上海沿江城市多被水淹,淹農田5000餘萬畝,受災2850萬人,死亡14.5萬人。荊江洪災最為嚴重(見荊江大堤)。1954年長江大水,漢口水位最高達29.73m,超出1931年漢口最高水位 1.45m(見彩圖)。經全力搶護,保住重點堤防和武漢市的安全,受災農田達4755萬畝,受災人口1888萬人,死亡3萬人。1981年7月長江上游大水,四川省災情嚴重,57個縣城被淹,受災農田1756萬畝,受災人口約20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約25億元。
![長江防洪](/img/7/764/nBnauM3XykTM1QDO2YjMx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yEzLyk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存在問題和展望 長江流域人口財富密集,防洪問題突出。特別是中下游平原區,堤防存在隱患與薄弱環節,危險最大。全流域除個別支流外現缺乏控制性工程,防洪標準相對很低;現有分洪工程設施不完善,運用時困難多、損失大;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今後除大力加強堤防外,需積極興建控制性強的山谷水庫,如三峽水利樞紐(見三峽水利樞紐規劃),以提供有效的防洪庫容,逐步替代和減少平原分洪工程的運用;需進一步加強水文天氣預報,增長預見期提高精度;套用現代技術改善通訊和開展水土保持等,以提高全流域的防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