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荊江裁彎工程

下荊江裁彎工程

下荊江裁彎工程位於長江中游藕池口至城陵磯,彎道長37km,抑制了崩岸,保護了農田。

工程目的

長江中游藕池口至城陵磯稱為下荊江。下荊江河道曲折,為蜿蜒型河道。裁彎前河長243km,全河道總彎曲係數即彎曲河道的流程與其直線距離之比約為3,幾個大彎段,彎曲係數均為10。河曲頻寬即蜿蜒型河道在順河流延伸的地帶內,河曲橫向擺動所達到的最大寬度,約20km。該段崩岸頻繁,河勢多變,不利於防洪、航運和農業生產。為改善這種情況,計畫進行三處河道裁彎工程,根據河勢發展,先後實施(見圖)。

工程介紹

①中洲子裁彎工程

彎道長37km,狹頸兩側水面相距約4km。引河長4.3km,平均曲率半徑2.3km,裁彎比即裁彎河道流程的長度與引河的比值為 8.5。引河地帶上層粘性土厚6m,以下為中細沙,引河底寬30m,挖深以除去粘性土利於河水淘刷為準,斷面面積為原河的1/30。人工開挖與機械開挖相結合。1966年10月開工,次年5月竣工。引河開始過流至1967年冬已沖刷形成主航道,1968年汛後達到設計尺度開始護岸。1971年新河護岸基本穩定。其間先後完成了新河北堤、調弦河灣頸防護工程及上下遊河勢控制工程。

②上車灣裁彎工程

河道原長33km,狹頸兩側水面相距3km。引河長3.5km,平均曲率半徑2km,裁彎比9.3。引河地帶上層粘性土覆蓋層20~30m,下為中細沙。引河底寬30m,挖深至設計枯水位以下3m,開挖斷面面積為原河的1/25~1/17。1968年12月開工,次年6月竣工。以人工開挖、水下機械開挖和爆破相結合開挖引河,過流後還採用了挖泥和局部爆破鬆動等輔助措施。1971年 5月形成主航道。新河護岸及上下遊河勢控制工程也先後實施。

③沙灘子裁彎工程

未能按規劃及時實施,1972年7月發生自然裁彎,裁彎線路較規劃線偏北2km,河勢發展迅速,但不完善。因其下游兩灣已先裁成,沙灘子的自然裁彎也難以改變,同時與原計畫線路接近,未再作調整,隨後即對河勢進行控制和穩定。

作用價值

下荊江系統裁彎工程降低了裁彎工程以上 200km河段內的洪水位。沙市、新廠、石首汛期同流量的水位分別降低0.5、0.65、1.05m,亦即在相同的水位時,擴大了河道泄量。這也相應減少藕池口、太平口等入洞庭湖的分流及分沙量,對荊江和洞庭湖區防洪都有利。在航運方面,三處裁彎共縮短航程78km,並裁掉礙航淺灘4處。由於河勢穩定,抑制了崩岸,保護了農田,並為河曲帶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於裁彎段上衝下淤,監利水位有所抬高,已採取了相應的穩定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