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圍
長江沿江地帶包括11個省級行政區,雲南、四川、重慶、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蘇、上海。 長江沿江城市大都是憑藉便利的航運發育起來。可以說長江是這些城市的生命線。其中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強大的輻射和紐帶作用。長江上、中、下有城市分布有很大的差異。中下游較密集,上游則城市密度相對較低。依託便利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及相應產業,此處已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區
地理
地勢總的看來比較平坦,上游以高原與高山為主,下游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平原東西排列,各段寬窄不一。受地形和氣候影響,河網稠密,湖泊眾多,是我國地表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黃金水道貫通東西,水運便利。
以長江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沿海經濟帶,以及西部廣大地區,構成了一個英文字母"H"的格局.長江沿江地帶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氣候,長江沿岸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和,四季分明;降水量豐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水域,長江沿江地帶上游:水流湍急,落差大,發展水電業。中下游:降水充沛,水量充足,江闊水深,水流平穩利於發展內河航運和淡水養殖業;河湖密布,利於發展淡水養殖業;整個長江沿江地帶可發展旅遊業。
四個特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漢、重慶。
經濟
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之一.通過眾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幹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
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河流關係密切,長江沿江城市大都是憑藉便利的河運發育起來的。可以說,長江是這些城市得以建立和不斷發展的生命線。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主要有四大城市群,分別為:以重慶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城市群;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城鎮密度。長江上、中游城市分布密度有很大差異。中下游地區城市分布密集,其中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分布密度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游地區沿江城市較少,城市密度相對較低。依託便利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及相應產業,長江沿江地帶已經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區。
工業
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了4大工業基地。分別是(由東到西):滬寧杭工業區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重要基地、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環境問題
大河流域內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往往容易改變流域的生態環境,引起生態環境問題。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也遇到類似的問題。
由於長江上游地區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地減少,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長江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嚴重、最集中,也是最頻繁的地區。每次洪澇災害都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災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創傷,往往數年難以恢復。
近年來,長江沿岸工農業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一些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沒有同步,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那么該採取哪些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呢?最主要的就是退耕還林,這是根本措施。再一個就是綠化荒山,和植樹造林,做到再次恢復原生態環境。最後就是保持住這環境,禁止毀林開荒,降低災難再次發生的幾率。
三大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中酸雨區、華東沿岸酸雨區,其中華中酸雨區最嚴重,西南其次,華東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