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官清真寺,位於長官鎮東街,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後經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雍正八年(1730年)等數次維修和擴建,方具現今規模。
清真寺為傳統建築,設大殿、副殿、浴室,整座建築為磚木結構,飛檐斗拱,塔樓高聳,兼具中國古典建築與阿拉伯建築之風格,史稱“標異滄濟”。
建築特點
山東省寧津縣長官鎮,是回、漢族雜居的地方,也是全縣唯一位有回族人民的村鎮。這裡有8O0多戶回民,2900多口人,分布在全鎮六個行政村。長官清真寺興建於明朝,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是華北平原滄州南一帶歷史悠久的古代建築之一。
寺院占地面積2.2畝。建有大殿,對廳,南、北講堂,沐浴室,回民國小等,房子百餘間。大殿後部上建一亭,高達35米左右,上面鑲築著各種色彩的琉璃瓦,寶頂是風磨銅的,遠觀氣勢宏偉,光彩奪目。無論是建築外表或是內部的構造,都非常考究。進入大殿門廈,上懸“真有無相”、“教重綱常”、“西域祠宗”等匾額。迎門牆壁和窯殿基石的精細雕刻也非常精美別致。該寺先後數次遭人為破壞,北洋軍閥時期吳佩率部23師以剿匪為名曾架起大炮轟擊,幸未被擊中;抗日戰爭時期禮拜寺曾成為日本鬼子練兵場;“文革”期間大門至二門的甬路兩旁,好幾百年的參天松槐被伐光,南講堂被扒掉,北講堂及沐浴室被改為副業作坊,大殿被改為“禮堂”,成了揪斗幹部,及為當時的“五類分子”辦學習班的場所……。
因長期得不到維修,大殿周圍的磚瓦開始紛紛墜落,窯殿有的地方塌露青天,每逢霪雨,殿內積水成河,松木大梁也被浸變朽。1978年後,民族政策及宗教政策又重新得到貫徹落實。長官鎮清真寺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廣大穆斯林民眾在自願的基礎上,籌集資金,將大殿維修一新;沐浴室,南講堂也重建落成。國泰民安,古寺煥發出了青春的容顏。
傳承意義
1995年取得了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書,2000年被評為全省“模範清真寺”,其在美化民眾生活、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發展
幾百年來,古寺幾經風雨,多次修繕。改革開放以後,各級政府對古寺備至關懷,進行全面修復,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古寺有兩進院落,占地526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主體建築大殿高26米,占地1200平方米,殿內地面離地1米,用木板和地毯鋪成,可容納2000人同時做禮拜。
現寺內宗教活動有阿訇主持,現有海里凡10多名,回族民眾選舉出清真寺管理委員會,委員會共有成員9人,負責清真寺日常事物。長官清真寺2006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貼士
乘車路線: 縣城內有公車方便到達,或可乘坐計程車,5元起步。
自駕車路線:京福高速——京滬高速向北——省道385向東——寧津縣城——長官清真寺。
票價:¥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