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

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

每年正月十五前後,侯官寨的莊稼人都要耍社火,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特別是耍大社火時,“春官”牛老爺那可是重點欣賞的領袖人物。

內容介紹

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4張)每年正月十五前後,侯官寨的莊稼人都要耍社火,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特別是耍大社火時,“春官”牛老爺那可是重點欣賞的領袖人物。

主要活動有:

1、逗社火。侯官寨人耍社火,從逗社火開始。正月初四到初八晚,各社局愛好者開始挑逗其它社局,當地也叫燒社火,由北三社逗南四社,或南四社逗北三社,但自家不燒自家,且各家自有對象。主要有稻草逗狗,牛犁地,還有敲鑼鼓的、燒紙的,這時逗狗的對方在其後則耍賣老鼠藥的、老鼠娶媳婦兒的,有的裝姜太公釣魚,鉤上卻釣一個王八。但不論怎樣都要化妝、打扮、掌燈籠,非常有趣。誰家只要逗社火就必須耍社火。
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

在當地,人們最早把牛老爺叫“春官”。耍社火時,春官“牛老爺”只能由上堡子推選,而且不是每次耍社火上堡子牛老爺都必須出場。據當地人說,要牛老爺出場,必須是寨子的六個社都燒起來後到場的,少一個社都不行。“村規”規定:社火為三類,小型不出春官;中型七個社社火齊全,出春官,南北轉場子;大型七社齊全,且十四、十五要耍社火,十六日開會商量好,各社底子帶齊,二月初二擺場子”。另外,還對社火程式、形式和內容及路線做了統一規定。
2、選牛老爺。當然,牛老爺不是隨便產生的。是由上堡子的社火頭們經過認真醞釀,在全堡子找出一個相貌堂堂、儀表人才、威武高大的人來當牛老爺,然後提上三斤糕點去請,如果此人不接受還要做做其思想工作。 
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
 
3、敲鐘鳴示,請“牛老爺”。牛老爺選出後,上堡子社就敲響村北頭大廟外的大鐘,以示今年要耍社火,之後寨子的六個社都要打著社旗,敲著鑼鼓,抬著象徵性的幾桌社火,由社火頭或有名望、能說會道的人到上堡子請牛老爺,即使是80歲髦髫老人也要對“春官”牛老爺下跪稟報。而牛老爺座在侯官府,兩班衙役則山呼“威”,場面十分莊重、威嚴。
4、選牛、選馬,裝社火。之後,各社火局就熱鬧起來,上堡子選牛一定要在方圓找一頭最大的尖牛(即公牛),還要為馬牌子、印信子選馬、租馬。侯官寨六社則裝社火的裝社火,打臉子的打臉子,一派忙碌景象。
5、插社旗。牛老爺上任後,如果要大耍社火,第一件事就是插社旗,社旗插在誰家地里,就在誰家地里“下場子”(即耍大社火),當地民眾是絕無怨言的,據當地人說:“下了場子的地能長出好莊稼來。”而游趟子社火是不下場子的。
6、搭侯官府。社旗插好後,寨子裡的北三南四社就要在場子裡為牛老爺搭“侯官府”。
當然,現在這裡的村民為了不影響農事,一般不在莊稼地里下場子了,而是在村里國小的院子中為牛老爺搭個官府,官府里設公案、香火、擺醒木。對聯是一定要掛貼的。上聯是:權管一府之地;下聯是:法治不屑之民。一派威儀之象。
7、上香、耍社火。耍社火,各社是要到關帝廟燒香的,而且各社都爭著要燒頭爐香。上香後便開始耍社火,但正規式耍社火是從每年正月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當地人講:(看社火的)來遲的看不到頭,來早的看不到尾。因為當地耍社火不但要耍白社火(即白天),還要通宵達旦的耍晚社火。當然,晚社火必須打燈籠,掛衣、有戲牌,缺一不可。
8、牛老爺出巡傳令。侯官寨耍社火離不開大權在握的牛老爺,牛老爺則離不開社火。牛老爺出巡前,信馬子背上背著一隻葫蘆。第一次到寨中傳信時,葫蘆上掛塊木炭,意思是社火燒起來了;第二次,傳信時葫蘆上插著令旗,(信馬子)大聲喝到“把娃抱出來!”;第三次傳信時,葫蘆上插著雞毛令箭,意思是各社火局按次序跟著老爺走。
9、牛老爺出巡。牛老爺出巡看社火,真可謂官模官樣,前面首先是信馬子、馬牌子,接下來依次是肅靜、迴避、佛手、朝天凳、鳴鑼開道的,班頭還帶著真傢伙連枷,然後是衙役,還有牽頭的,身邊還有書童、拿大印的印馬子。”
10、牛老爺升堂看社火。牛老爺騎著牛走到搭好的侯官府後,從牛背上下來,在兩班衙役的歡呼聲中升堂,熱熱鬧鬧看社火。各社走到侯官府門前,社火頭或口才好、有身份的人要給牛老爺報到,然後(社火)上街巡遊轉三圈。
這時北三南四的各社社火依次通過侯官府。上堡子、永寧社、獅子社在前面展示,而後面四社則互相禮讓,不得擋道。正月十四是在南四社轉場子,所以北三社的土地社、龍門社在前;正月十五在北三社轉場子,故南四的東南社、大廟社在前,順序嚴格規定不能亂。侯官寨耍社火這一天,牛老爺一天一般都要禁食,避免出恭,以免失去老爺的威風。各社社火在通過時如有搗亂的、胡說的、罵人的、打人的,老爺發話後是要挨板子的,而且是真打,毫不留情。“村規”規定:打了也白打。
11、送牛老爺。侯官寨的社火結束時,各社還要把牛老爺送回上堡子。只要老爺同意,送到村西的橋頭也是可以的,這就要看牛老爺心情了。
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長安侯官寨牛老爺社火

12、開總結評判會。當天的社火耍完了,第二天,各社社火頭是要前往上堡子社,召開總結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會後,牛老爺的“春官”才算任務完成。
據老人劉平安介紹,在清朝時,一年耍社火曾經發生了幾次大的打架械鬥事件。“侯官寨耍社火和其它地方不同,叫南北對壘,南邊是四社,北邊是三社。本來寨子沒有上堡子社,寨中是三社對三社,在耍社火時經常暗中叫勁,進行比賽,看誰家的社火裝得好,看誰家贏了誰家,爭強好鬥的心理,經常導致發生磨擦,有些矛盾鬧得很大,許多活動不能開展,於是村上有威望的能人在一起商量如何解決,社火頭目討論,結果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村規”。那么,“村規”如何執行呢?由誰來執行,要有一個約束力,於是在上堡子的關帝廟內設案燃香,六個社的社火頭集體宣誓,“歃血為盟”。在封建社會這是很管用的一種形式。”
“村規”規定:把上堡子作為一個社。因為上堡子在侯官寨兩派鬥爭中沒有參與,處在中立位置,所以大家叫他當領導,叫首社。在現實生活中,要舉辦幾萬人的大型活動,沒有公安幹警的維持秩序是不可想像的,但侯官寨人僅憑“牛老爺”這個靈魂性人物的塑造,極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為廣大人民當今做好民眾文化工作、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藍本。為了確保社火秩序,“村規”嚴格規定:在耍社火過程中,若有外來觀眾干擾社火,牛老爺有權下令終止其搗亂行為,獅子社安排一間房作為押房,結束後放出,再不追究。侯官寨人,賦予“牛老爺”以超越地方行政權力的社會影響力,“牛老爺”是“見官大一級”,不受任何地方權力束縛。上世紀50年代,一個好事的幹部由於出言不遜被“牛老爺”下令打過板子,記者還在《長安報》上撰文批評,但當地政府非常清楚此事的積極社會意義,並未對侯官寨社火進行干預。
而對當地百姓而言,寨子的六社對“老大”——牛老爺的權威性非常尊重,當然“老大”在處理事情上也是非常公正的,打罰是從不輕言的。
另外,“村規”還規定:寨子社火行進的時候要讓社火,各社局行進到自家門前要停下來,讓後邊的其它社局先表演。各社之間出現糾紛,理屈一方加罰一次社火,在全村轉一周。因此,各社局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基本特徵

一是文化內涵深厚,集中反映了農耕文明時期的民風民俗。特別是牛老爺官帽上的紅頂子,在當地只能用胡蘿蔔雕刻,一說牛老爺身份是一個老百姓,二說是代表著農耕生產和勞動收穫,強調了農耕文明的時代特徵;
二是形式獨特、典型,地方特色濃郁。據調查了解,能看到的只有長安的侯官寨保留有牛老爺社火這種文化藝術形式;
三是人物形象獨特逼真,既詼諧又具有一定的威儀。是村規民約的化身和代表,據當地習俗,在正月十四、十五耍社火期間,村裡的行政領導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一切只有牛老爺這個臨時“春官”說了算,而“牛老爺”在當地耍社火過程中的確承擔著領導、組織、協調、處理治安事件的職能;
四是文化現象保存原始,“牛老爺”既是人們爭相觀看的社火主體、核心和主要內容,又是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靈魂化、形象化、具體化的核心人物。無論從服飾、出巡儀仗、活動過程及所反映的人文道德文化內涵看,都屬原生態文化。由於當地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受現代文明衝擊較少,精神性、非物質性表現較為集中、突出。
五、牛老爺社火是民間文化的集成者,它涉及和囊括了包括刺繡、化裝、鑼鼓、雕刻、繪畫、戲劇、秧歌、祭祀、禮制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而且能與時俱進,從走社火到抬社火芯子、平台,發展到今天的車拉、車載,社火內容也都表現出了極強的時代感。

六、社火內容積極向上,強調傳統倫理懲惡揚善,弘揚正義,符合社會主鏇律,滿足了民眾追求真善美的美好精神需求,深受民眾喜愛。

歷史淵源

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的自演自娛活動。它來源於對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由對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份,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春報秋實,悅神慶豐。我國春秋時期,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祭祀土地的日子叫“社日”,以後凡在春季社日祭祀時扮演的雜戲、雜耍就叫“社火”。自先秦時起,社火已成為民間最為主要的民俗活動。
六朝時期,這種報賽形式與佛教行象儀式結合,發展為社火遊行表演。
宋以後,民間雜神淫祠廣為興起,社火與廟會聯繫更為密切,而且與戲文混為一體。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就有過詳細的記載。但大多以走社火為主。
“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呈。”
侯官寨歷史悠久,《鹹寧縣誌》、《陝西省長安縣地名志》、《西安通覽》都有記載。
《西安通覽》記:相傳唐代已有此村。明設侯官社,清置侯官倉。少陵原一帶從西周樊侯開始,至漢唐侯爵官員近五十人,而侯官寨之“侯官”卻是當地百姓自己塑造的心目中的侯官。侯官廟中的侯官塑像,左肩穿朝服,右肩披蓑衣;左腳穿官靴,右腳著草鞋;烏紗帽只有一根帽翅,亦官亦民。每年正月十五大會,遊人上萬,村中社火最前者即扮侯官,他發表一些反對貪官污吏欺壓人民的言詞,博得觀眾高聲喝采。
在侯官寨的村民當中還留傳著這樣的歌謠:“農家要得樂,祈水耍社火”。“鑼鼓不響,莊稼不長。”
侯官寨“牛老爺”社火方圓百里堪稱一絕,長安區副高級研究員崔皓著《長安社火藝術》一書也對其作了詳盡的描述。
據當地老人劉平安講:當地“牛老爺”社火是逐步演化過來的。在清朝時有個縣令到了立春的時候,結同僚、衙役,自己扶犁,吆著牛在全縣走一圈,表示倡導農業,當時影響很大,大家的勁被鼓起來了,以後村子在祭奠先農(後謖)時扮裝這個形象。

主要價值

1、“牛老爺”社火文化所折射出的思想精神內涵在確保一方社會安定,促進社會和諧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現實意義,和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和第八屆文代會所積極倡導的和諧文化是一致的,值得提倡、弘揚。
2、村民之間,社局與社局之間互敬互重、互幫互助、團結協作、民風淳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當今社會積極倡導的《八榮八恥》新要求一脈相承,十分吻合。集中表現和展示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樂觀向上,具有創造才能和創新精神的民族,特別是社火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求美、求新,不甘落後於人,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所在。村規民約所體現出來的自我管理、自我淨化、自我約束及各種矛盾的自我化解、消融的特殊功能,在依法制國的今天,具有獨特的社會意義,是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補充,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值得加強和提倡。侯官寨耍社火期間,在外人員不論官做的有多大,回到村中都要抬社火,而且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人的出人,這種官民平等,官民同樂,官民一體的思想境界,意義十分深遠。

相關物品

1、上堡子村、侯官寨永寧社均保留有《村規》各一份;
2、牛老爺出巡看社火,現存道具有肅靜、迴避、佛手,朝天凳、連枷等;
3、南四北三各社局現都尚存有社火底子和賬薄等。
4、上堡子尚存關帝廟一座;侯官寨尚存有土地廟、火神廟等,但均破爛不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